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规划一、冉庄地道战遗址现状分析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镇,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范围内,主要有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建造年代不同。

商业建筑及宗教建筑主要是三、四十年代及以前建造,居住建筑除文保单位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其余均为现代建筑,居住建筑共计693户。

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差异较大,但仍以青灰色调为主;九十年代以来建筑69户,红砖表面或水泥抹面居多。

其中有68户共99处已经被省文物部门批准为文物建筑,大都是解放以前建造并保留至今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十字街周围。

冉庄村路网格局基本保存原状,一些路面有所改造。

南北大街中段传统商业店铺类建筑尚维持原有风貌;十字街部分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青龙寺已经毁坏,现改建为冉庄礼堂;其他几座小庙保存基本完整。

抗战时期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包括冉庄村内地道和通往周围村庄的地道),如今由于多种原因基本不存在了,冉庄旧村村内的地道虽然存在,但是有的地道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坍塌。

自六十年代以来,由政府筹资开始加固修复地道,累计加固修复地道约3000米,仅1200米开放。

图1 用地现状图 图2 作战工事分布图二、地道战遗址的保护范围1、保护范围综合考虑抗日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地道战斗网区域和战斗范围,并能够充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环境,确定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的范围为:以冉庄地道战遗址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至张望公路、向南至九龙河南侧40米左右、向西至粮站、向北至张望公路的区域,总面积约86.6公顷。

2. 保护区划分结合冉庄的地面建筑现状情况,地道的现状分布及和地道的保存和恢复情况,并考虑周边环境及保护需要的不同要求,将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

3、保护区建筑控制要求在核心保护区内,禁止新建任何建筑,只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工作,并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

在风貌控制区新建建筑时,建筑风格要与整体的历史传统风貌相适应。

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建筑色彩要以青灰色为主,屋顶形式为平屋顶;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建筑色彩要以青灰色为主,屋顶为平屋顶结合坡屋顶形式。

在协调发展区新建建筑时,要与整体的历史传统风貌相协调。

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屋顶形式为平屋顶;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7.5米以下,屋顶为平屋顶或坡屋顶形式。

建筑色彩以灰色、土色、白色为主,严禁选用红色、黄色。

三、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分区核心保护区:建筑及构筑物高度必须小于4.5米。

风貌控制区:建筑及构筑屋高度必须小于5.0米。

图3 保护分区规划图协调发展区:建筑及构筑屋高度必须小于7.5米。

四、保护区用地布局的规划与调整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的总量,原则上不在现状的基础上过多增加建设用地,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必须控制在58.19公顷。

具体规划调整布局如下:(1)规划建设环村路,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与遗址区内的游览路线分开。

(2)调整纪念馆和陈列厅的位置,在保护区南侧入口南大街东侧规划一处文体科技用地,集中布置纪念馆和陈列厅,并结合纪念馆和陈列厅规划布置一处大型停车用地。

(3)调整三类工业用地为永久农田,保护遗址区西侧农田不受建设用地侵占,保护、恢复遗址区的历史环境氛围。

(4)调整现状商业用地布局,保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十字街处的传统商业店铺,形成一处传统商业中心,保留供销社商业用地,结合旅游调整为旅游商贸中心,保留沿张望公路南侧的商业带,形成现代商业中心;调整北大街北段的商业用地为居住用地,恢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貌。

(5)原有的文体科技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结合旅游商贸中心、纪念馆和陈列厅,在沿九龙河南侧地带规划为公共绿地,可以形成旅游的休闲中心。

(6)恢复现存的西侧部分护村壕,使保护区的展示系统更完整;保护区西部的消极空间规划为公共绿地,保留保护区东部两片闲置地,使保护区的历史风貌更完整。

五、建筑保护整治规划保护整治模式,从做法上分为四类:保存、修复、更改、更新。

将现有建筑分为居住、商业及宗教建筑,从门口、山墙、屋顶等建筑要素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给出更新引导。

保存建筑:主要针对于省文物部门批注的文物建筑及传统风貌,共计132处,应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保养,保存为青灰色墙面、平屋顶的传统建筑。

修复建筑:主要针对于建筑立面已经破损建筑,,应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修,主要做法是选用青色砖局部进行修复。

更改建筑:主要针对于与整体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建筑本身为红砖建造,图4 用地调整规划图在保护整治时重点在高度及色彩方面进行整修,以一层、青灰色平房为整治目标。

对于不协调的建筑色彩,具体做法可粉刷青灰色高级涂料。

在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在协调发展区,建筑高度控制在7.5米以下。

更新建筑:主要针对于在核心保护区内现有的与整体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拆除,并恢复建造三、四十年代及以前的建筑,建筑墙体材料选用青灰色砖;木质门窗,颜色为黑色;图5 建筑保护规划图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屋顶形式为平屋顶。

形成协调的建筑环境空间。

图6 建筑更新引导图六、街巷空间保护整治规划街巷空间保护规划主要从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立面进行控制,从街巷铺地方面进行整治。

1、街巷空间尺度在保护整治及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街巷的空间尺度,严禁在街巷内进行建设,以更好体现抗战时期的特有的作战氛围。

2. 街巷立面(1)街道立面在保护区范围内对风貌不协调的街巷立面在颜色与样式上进行整治,红色围墙可以粉刷青灰色涂料,铁制门窗可拆除并更换黑色木质门窗,禁选用红色、黄色。

(2)巷道立面在保护整治时,主要注意建筑材料及色彩的统一性,以保证风貌协调、视觉连续。

建筑材料要选用砖材,建筑色彩要为青灰色。

对于建筑材料不相符的情况,应予以拆除并重建;对于建筑色彩不相符的情况,要粉刷青灰色涂料。

3、街巷铺地在保护改造时,要避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考虑到与冉庄的革命历史风貌相协调,并应使用传统的材料。

主要街道选用承压能力强的灰色新型材料砖,次要街巷采用青色砖直立铺砌。

七、地道设施及作战工事的保护规划1、地道的保护和修缮针对地道的现存情况,结合地道功能的转变,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采取分阶段、分期分批进行的方法进行保护和修缮。

近期主要针对于未开放地道进行整治,远期主要针对于坍塌地道进行复原。

地道保护规划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存地道:针对于开放地道,1200米长。

地道已经加固修缮,并对游人开放,规划予以现状保存。

整治地道:针对于现存但未开放地道,3500米长。

整治主要是对地道进行加固、防渗、防漏等处理,整治材料可选用土砂混合材料,表面抹成仿制铁铲切痕,色彩保持黄土颜色。

地道的断面形式不做改动。

在近期内主要是采用已开放地道加固修缮的方法进行整治。

对开辟为旅游线路的地道,要考虑人的通行,采取完全修缮的做法,整治后地道高约1.5米,对不开辟为旅游线路的地道,采取局部修缮的做法。

整治材料可选用新型土砂混合材料,表面抹成仿制铁铲切痕,色彩保持黄土颜色。

图7 战斗工事保护整治图复原地道:针对于坍塌地道,7300米长。

考虑到现在的地道已不在是一种作战设施,而是用来作为一种教育与展示的手段,但是保护区内的地道却绝大部分已经坍塌,而未坍塌地道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展示来用,现在开放的地道远不能满足它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同时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游览安全,因此,必须对部分地道进行整治与恢复,以适应地道及其设施在功能上的转变。

在远期沿用整治地道的做法对坍塌地道进行复原,使冉庄地道战遗址的风貌更为完整。

对于现实条件或种种原因不允许恢复的部分地道,可采用地面标示的做法。

根据地道的位置、线路走向,用与地道同等宽度的不同于其它铺地的形式在地面标出,使地道系统更为直观。

2、工事的保护和修缮针对作战工事的不同现况,分不同方法进行保护和修缮。

主要为保存工事、整治工事和复原工事三种情况。

保存工事:针对于原貌保存的、未被破坏的作战工事,规划予以原样保存。

共计20处,主要分布在老母庙、十字街、双庙附近。

整治工事:针对于风貌有不同程度损坏的作战工事,规划予以整治。

要采用原材料、原做法、使用原工艺、按照原貌进行整治。

共计22处,主要分布在老母庙、十字街、三官庙、五道庙周围。

复原工事:针对于已经不存在的作战工事,根据展示及旅游需要,在规划上予以复原。

复原时要采用原材料、原做法、使用原工艺、依原貌进行。

共计18处,主要分布在学校暗室、十字街周围。

3、护村壕的保护与整治采用原做法、原工艺,外观效果尽量恢复原样。

对恢复后的护村壕进行绿化,沟底以植草皮为主,沟两岸图8 战斗工事复原工程做法图9 战斗工事修复示意图以种树为主,兼植草皮,树种以槐树、杨树、柳树为主。

八、实施情况通过多方的努力,该规划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完成了围绕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东侧、北侧环路的建设;已经完成重要文物保护建筑的整治,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得到保护;纪念馆搬迁问题已经立项;已开放地道的安全防护设施已经部分实施,街道铺装已局部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