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调查报告正文一、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流程、渠道、手段等二、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基本现状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

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

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

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党史工作办公室的部署,为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2009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

从普查情况看,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及相关纪念设施146处。

按遗址、遗迹性质分类,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处,烈士墓16处,纪念设施48处,毁损遗址20处;从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革命遗址遗迹11 处,土地革命时期27 处,抗日战争时期58处,解放战争时期50处;从分布情况看,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地域范围广,徐州市区及5县1区城乡都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

其中市区27处(铜山区16处)、丰县35处、沛县17处、邳州市10处、睢宁县21处、新沂市27处、贾汪区9处。

遗址遗迹位于城镇的57处,地处农村的89处;从建筑物形成时间看,解放前的建筑物19处,主要是革命领导人、重要机构活动旧址,重大事件、重要起义发生地旧址等,如淮海战役总前委大北旺活动旧址,贾汪起义旧址等;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的建筑88处,主要是烈士墓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纪念碑、地方一些有影响人物、事件纪念设施等;从建筑产权看,属市局产权建筑3处,县级产权41处,镇村产权35处,单位企业产权22处,私人产权6处,宗教团体2处;从保护利用情况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未定保护级别的129处;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未定级别127处。

三、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

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

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

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

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

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

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

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

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

“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

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

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

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

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

“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

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

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

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

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

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

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

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

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

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

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

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

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

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

“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

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

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四、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的建议(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①依法保护的原则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

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

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

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

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

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

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

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

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

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

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

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

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调查报告结论总体来看,关于遗址遗迹类资源与旅游业的研究仍有限,但涉及面广,已有一定建树。

从文献来源看,近年来核心期刊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多,涉及各个领域。

(一)研究对象纵观全文,目前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文献多集中于旅游是市场及目的地研究,旅游资源,综合规划,旅游与坏境及社区的关系等,而有关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线路设置,旅游产品开发等则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向。

由于遗址遗迹类资源研究处于学术交叉领域,文献多以建筑类,高效学报及综合性杂志为主,纯旅游研究型杂志寥寥无几。

作为旅游研究的前沿阵地,旅游学术刊物应加重遗迹类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研究方法未来旅游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实证研究,可进一步分为数理研究,案例研究等,要求研究者能够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相对于国外同类文献以实践性强,视野广阔着称的特点,国内文献目前仍停留在感性阶段,以理论建构与前沿性研究为主。

近年来定量研究,个案研究已有长足进步,多为定性与定量方法兼备。

但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略显单一,且多照搬国外相关经验,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旅游课程教育模式的不同。

(三)研究区域目前研究以中东部旅游较发达省份最为活跃,西部地区则以大遗址领域为主,综合型研究仍然匮乏。

西部民族区域(西藏,青海,新疆等)拥有丰富古迹资源及特色文化,近年来随着区域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茶,相关文献已有一定数量,如罗光会(2008)分析新疆新和县文化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38】;次旺(2011),就西藏的古迹资源及开发价值作了初步探讨【39】等。

受环境及研究方法所限,以基础型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尚不深入;涉及宗教利旅游,生态等专题性研究也相对缺乏。

填补相关空白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旅游业。

四、研究展望随着全社会对于遗址遗迹的讨论不断升温,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相关研究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