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一: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考点知识解读】一、七二6、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1.世界各国、各民族民俗风情各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态度和方法的不同。

我们应了解、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3.如何与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交往?(如何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差异?)①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②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学习;③要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礼节,要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与各国人们友好交往;④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九一33-1;)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形成)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③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也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

(关系)(2)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史悠久。

汉字的特点:抽象性与形象性、哲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汉字的作用: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绝大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是通过“它”来记载和传播的。

(3)★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4)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古代工程、古代建筑、戏曲表演、书画艺术、传统风俗等(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风”刮翻全球,最突出的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A.为什么中国文化能不断走向世界?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渴望了解中国;B.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有哪些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加快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文化强国1.(九一33-2:)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1)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

(2)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少年。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2.(九一33-3:)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A.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B.★★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为什么)①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②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③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3.(九一33-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A.如何看待以韩剧、美剧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①外来优秀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世界各国、名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加。

③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B.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28★★对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正确对待中华民族文化: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发展民族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九一33-5:)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文化有什么重要性? (作用)①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③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注意什么?):P28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②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各地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

★☆★列举一些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陆公祠、东台泰山寺、范公提、施耐庵故里;建湖杂技、东台发绣、盐城龙舞。

★☆★各地积极建设先进文化的意义(理由)------盐城“四色文化”①有利于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增强市民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市民关爱盐城、建设盐城的热情;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④有利于提升盐城的文化品位,增加盐城的知名度;⑤有利于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两个率先”;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九一33-6:)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A艰苦奋斗的含义: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B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

②全民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需要全体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⑤人类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C青少年艰苦奋斗问题上的态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青少年的要求?)①我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浪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②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培养,磨砺坚强意志。

③自觉培养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努力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2)大力弘扬民族精神A.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丰富和发展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P30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世博精神等。

B.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是激励和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学生应怎么做?①增强爱国情感,热爱祖国和集体;②树立远大理想,明确社会责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⑥积极参加参观、读书、听讲座等活动,在活动学习与传承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D.★请设计宣传文化的形式。

在社区宣传形式:①现场问卷调查;②相关图片展;③发放倡议书;④万人签名活动;⑤相关文艺演出;在学校宣传的形式:①主题班会;②板报评选;③手抄报评选;④演讲比赛;⑤征文比赛;⑥相关图片展;⑦专家讲座;【典型例题赏析】《中考总复习》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客观题P73-2二、建设文化强国★客观题:P7-例5、P8-15、P73-1、P73-5、P73-6、P74-8、P74-9、P74-10、●主观题:P72-例2、P74-16、P75-17(1)、●主观题P102-16(2)、三、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复兴★客观题P12-12、P12-13、P74-11、【巩固训练提高】《中考集结号》★客观题:P21-:1、2、4、5、7、9、12、15、16、P25-4、P25-12、P27-11、P28-21、P29-5、P29-6、P31-3、P34-18、●主观题:P6-23(1)(2)(3)、P30-23、P34-22(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