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真菌药ppt课件

抗真菌药ppt课件

抗真菌药
提 纲
• • • • 概述 抗真菌药分类 常用抗真菌药 小结
概 述
浅部真菌 真菌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康唑 两性霉素 咪唑类 三唑类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局部用药) 咪康唑、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 去甲基酶使细 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特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毒性较小,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临床用途不同
唑类抗真菌药
药物 抗 菌 谱 机理 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备注
克霉唑
抑制麦 角固醇 合成, 广 胞膜透 谱 性增加
外用-局部
贫血、消化道 反应
口服吸收差
咪康唑
静滴-全身 外用-局部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适用证和用药途径: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唑类抗真菌药 • 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灰黄霉素、特比萘芬、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
•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 唑类 咪唑类,三唑类 • 嘧啶类 氟胞嘧啶 • 烯丙胺类 特比萘芬 • 其他类 灰黄霉素、卡泊芬净


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
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鸟嘌呤代谢,干 扰敏感菌DNA合成
【临床应用】 外用无效
各种癣菌,头癣疗效好,指(趾)甲癣疗效差
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抗菌作用】

抑制1,3-β -D-萄聚糖合成,细胞壁受破 坏 对很多真菌感染有效

对新型隐球菌无效
小 结
• 抗真菌药的分类 • 两性霉素B • 唑类抗真菌药
真菌P450酶 14-α -去甲基酶
14-去甲基羊毛固醇 麦角固醇
口服-各种 真菌病 口服、肌注— 全身 口服—全身
同上,且可致 静脉炎、过敏
偶有严重肝毒 性 少而轻
酮康唑
全身用于两性霉素 B 无效或不能耐受 时。 口服易吸收(但抗 酸药、抑制胃酸分 泌药可减少其吸收)
可入血脑屏障
氟康唑 依曲康唑
胃肠反应、过 口服吸收好 敏反应
酮康唑(ketoconazole)
• 临床用于多种表浅部和深部真菌染 • 生物利用度与胃酸有关
• 对人细胞色素 P450 酶影响大 • 不良反应
肝毒性 胃肠道反应 抑制睾酮等激素合成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抗菌谱】

广谱抗真菌药
目前唑类药物中抗真菌作用最强
浅部真菌感染
【临床应用】

深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 致畸
氟胞嘧啶(Flucytosin)
【抗菌机制】 氟胞嘧啶
胞嘧啶脱氨酶 胞嘧啶渗透酶
真菌细胞内
5-氟尿嘧啶 参与核酸代谢 干扰DNA和RNA合成
尿嘧啶
×
氟胞嘧啶 (Flucytosin)
【临床应用】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疗效不如 Amphotericin B
临床上不宜单用,常与其它抗真菌药合用
致畸
特比萘芬(terbinafine)
【抗菌作用】


对浅部真菌有杀菌作用
抗菌机制:抑制真菌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 ——角鲨烯环氧化酶
【临床应用】 浅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
较轻微(胃肠)、肝损伤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抗菌作用】

对各种浅部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两性霉素 B (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真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
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
【体内过程】 静脉滴注
肝代谢
两性霉素 B (Amphotericin B)
【临床应用】 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静脉滴注:用于真菌性肺炎
鞘内注射:真菌性脑膜炎
口服:肠道真菌感染
麦角固醇的合成
角鲨烯
角鲨烯环 环氧化酶
羊毛固醇
真菌P450酶 14-α -去甲基酶
14-去甲基羊毛固醇 两性霉素 B 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的合成
角鲨烯
角鲨烯环 环氧化酶
羊毛固醇
真菌P450酶 14-α -去甲基酶
14-去甲基羊毛固醇 唑类抗真菌药 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的合成
特比萘芬
角鲨烯环 环氧化酶
角鲨烯 羊毛固醇
局部:指甲、皮肤、黏膜等浅部真菌感染
脂质体、脂质复合体、脂质分散体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不良反应】
与注射有关的不良反应 缓慢出现的不良反应

肾脏损伤 贫血 肝功能异常 低血钾症
制霉菌素 (Nystatin)
• 作用机制与Amphotericin B 相似,但毒性更大 • 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 • 局部用于治疗浅表真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