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17、《公输》一、按课文容填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13、舍其文轩....何命焉为..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课文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

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6、学过的课文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7、文中形象概括: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心虚弱又仗势欺人。

8、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

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 而去. 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8寡助之. 至. ,亲戚.. 畔.之 ○9多助之. 至. ,天下顺. 之 ○10故君子.. 有不战,城.非不高也 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

3、文意把握: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20、《庄子》故事两则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惠子相. 梁2、或. 谓惠子曰3、非梧桐不止.4、非醴泉.. 不饮5、于是.. 鸱得腐鼠6、是.鱼之乐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8、请循. 其本. 二、翻译下列句子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三、文意把握:1、《惠子相梁》○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

○2、人物形象的特点:惠子: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3、文中的比喻:鹓鹐: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腐鼠:故事中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

鸱: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4、揣摩“庄子往见之,曰。

”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23、《愚公移山》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4、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杂然..相许.。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投诸.渤海之尾。

8、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11、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如土石何? 14、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无穷匮..,何苦.而不平?”..也。

而山不加增15、惧其不已.也 16、帝感.其诚.。

1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18、无陇断..焉。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苦于山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曲折绕远。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4、杂然相许。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5、且焉置土石?——译:况且把土石投放到哪里呢?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7、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子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9、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变通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11、子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子子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三、文意把握: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