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
复习重点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复习课时:二课时复习步骤第一课时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复习方法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一、复习《公输》:1了解墨子及《墨子》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
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四、复习《鱼我所欲也》1、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6、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
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
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公输》一、填空题《公输》选自《________》。
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三、解释加黑的字词(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3)胡不已乎________(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__________(3)公输盘诎。
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六、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七、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八、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实词的解释。
天时:地利:人和:城:郭:环:是:兵:革:委:去:域:固:威:至:顺:池亲戚畔:道: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3、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举:恒:过:作:征:喻:苦:劳:饿:空乏:入:出:曾:衡: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五、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六、.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鱼我所欲也一、注音:箪()蹴()羹()死亦我所恶()二、解释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2、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三、解释黑子1)、,义,(2)、得兼,(3)、苟得(4)万钟(5)、箪,豆(6)、呼尔与蹴(7)、已(8)、本心。
四、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论述论点作者如何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一、墨子翟战国鲁墨家非攻二、bānyǐngyúfùyùgǔ三、(1)出发动身 (2)允许,敬辞 (3)停止 (4)引见 (5)这样 (6)用、拿 (7)入侵 (8)杀尽四、(1)拒抵挡防御 (2)御抵挡 (3)屈折服 (4)悦高兴五、(1)宋国有什么罪呢? (2)您有什么见教呢? (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4)为什么不停止(进攻楚国)呢? (5)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轻取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