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

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例析省略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而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在文言文中,根据省略成分的不同,省略句可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

一、省略主语在叙述中,主语是经常被省略的成分。

又分为承前省和蒙后省。

1、承前省承前省,就是前面的叙述中有后面叙述中的主语对象出现,那么,在后面的叙述中就常常被省略的情况。

例如: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同上)22、蒙后省蒙后省,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后面有主语对象出现,前面的叙述中就不出现的情况。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3、自述省或对话省有些主语的省略,是在自述或对话中间的,就称为自述省或对话省。

例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触龙说赵太后》)二、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也较为常见。

例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同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国语《勾践灭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及左公下狱,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三、省略宾语汉语中只有动词和介词可以带宾语。

因而,宾语的省略又分为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两种。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同上)2、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同上)●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四、省略介词。

现代汉语中,介词一般不能省略,但在文言中却经常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烛之武退秦师》)今以钟磬置()水中。

(《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32、介词“以”的省略。

例如:4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促织》) 五、省略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也不能省略,而文言中却可以省略。

例如: 计末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五蠹》)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梦溪笔谈》之《活版》) 六、对句中的省略。

例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

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

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

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

(《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

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

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

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5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颜氏家训·归心》)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

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

秦伯伐之。

战于韩,被秦所获。

(《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

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

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

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 (20)风至苕折。

(《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

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

(《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倒装句 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 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古之人不余6 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 ②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

译为: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③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即“敢怨谁”。

译为:我敢怨恨谁呢?④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

这个句子是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了。

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

这个句子也是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

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 3、助词“之”或“是”提宾。

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即“有何罪”。

“之”,助词,放在动词“有”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之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