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第三节刑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是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刑法学所研究的刑事法律规范,是以刑罚作为强制手段的禁止性规范。
刑罚是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因此,刑罚在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刑罚呢?一、刑罚的概述( 一 ) 刑罚的特征刑罚与行政的、纪律的、党内的、民事的等强制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 、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而且可以剥夺某些犯罪分子的生命,是其他强制措施都不能比拟的;2 、只能对犯罪人适用,对具有一般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人和没有构成犯罪的人不能适用;3 、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其他任何机关、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无权适用。
( 二 ) 刑罚的目的1、国家预先确定的,通过适用和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2、我国刑罚的目的我国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所谓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以预防其重新犯罪。
所谓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刑罚的适用和执行,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使人民群众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自觉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这两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刑罚的种类刑罚有主刑和附加刑两种:( 一 ) 主刑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种类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1 、管制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后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人身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刑罚。
管制的期限为 3 个月以上 2 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 3 年。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 1 日折抵刑期 2 日。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刑法的规定。
对于被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实行同工同酬。
2 、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就近强制实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
拘役的期限为 1 个月以上 6 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超过 1 年。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 1 日折抵刑期 1 日。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服刑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享有探家待遇,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 、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
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6 个月以上 15 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得超过20 年。
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 1 日折抵刑期 1 日。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劳动改造。
4 、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
这是一种对犯罪分子终身监禁的刑罚,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可以减刑或者假释。
5 、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它是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 年执行。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缓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 2 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2 年期满以后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 二 ) 附加刑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种类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1、罚金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个人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一种刑罚。
人民法院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罚金的执行,应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2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剥夺政治权利和期限相应改为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独立适用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 1 年以上 5 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3 、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把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没收犯罪分子全部财产的,应当对其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对于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除上述附加刑种类外,根据我国刑法和军事法的有关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对于被授予军衔和警衔的犯罪军人,被判处 3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可以附加剥夺军 ( 警 ) 衔。
下面通过上面所学知识来看下面这道习题:三、刑罚的具体运用( 一 ) 量刑的含义和量刑的情节量刑,是人民法院依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分子裁量决定刑罚的审判活动。
量刑的情节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两种。
量刑的情节依照量刑的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的量刑情节。
量刑情节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两种:(1) 法定情节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量刑时应当或者可以据以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事实情况。
从重、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对犯罪分子判处相对较重或者较轻的刑罚;减轻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免除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其刑罚。
(2) 酌定情节酌定情节,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由人民法院根据刑事立法精神和审判实践,灵活掌握的对量刑有影响的事实情况。
通常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罪后态度( 二 ) 累犯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一定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的期限内再犯应当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累犯的种类:累犯可以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1 、一般累犯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
一般累犯构成条件是:①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都不构成累犯。
②前罪和后罪被判处的刑罚必须都是有期徒刑以上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没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则不构成累犯。
③后罪发生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 5 年之内如果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的执行期间、缓刑期间、假释考验期间或者发生在前罪执行或赦免以后的 5 年之后,亦不构成累犯。
2 、特别累犯特别累犯,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罪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特别累犯构成条件是:①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危害国家安全罪②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任何时间内至于前后两罪刑罚的轻重及其间隔时间的长短并不要求。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 三 ) 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自首成立的条件是:1 、犯罪后必须自动投案。
即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向有关机关、组织或者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组织、个人控制之下,最终接受人民法院裁判的行为。
2 、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即如实供述自己实施或者与他人共同实施的全部犯罪事实。
这是自首成立的一般条件。
此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应当以自首论处。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四)立功立功是指犯罪分子归案之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使其他案件得以侦破的,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罪犯以及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行为。
立功可以分为一般立功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
我国刑法规定,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马某杀人后向司法机关自首。
他认为,他具有自首情节,肯定不会被判处死刑。
马某的这种看法是否有充分的法律根据。
如果马某具有立功情节,他的这种观点是否有充分的法律根据。
( 五 )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数罪按照法定原则和方法合并处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数罪并罚的种类我国刑法规定,适用数罪并罚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1)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以下、数刑中最高刑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3 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 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20 年。
如果数罪中有判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
(2)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前一种情况规定的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第一种情况规定的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 六 ) 缓刑、减刑和假释1 、缓刑缓刑是指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当其具备法定条件时,在一定期限内暂缓执行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有两种:( 1 )一般缓刑制度一般缓刑制度,即对判处拘役、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如果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再犯新罪,没有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漏罪,没有情节严重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管管理规定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予以公开宣告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