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厂计算书

水厂计算书

水厂计算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设计原始资料1.源水水质资料:2.石英砂筛分曲线:3.厂区地形图(1:500)a=130m,b=170m,水厂所在地区为粘土地区,厂区地下水位深度米,地面标高,主导风向西南风。

城市自来水厂规模为万m3/d。

二、设计规模与工艺流程1.设计规模城市自来水厂规模为万m3/d,水厂的自用水量按日用水量的5%算,则水厂设计水量为:Q0==×87000=91350m3/d一级泵站、配水井、加药间、药库、加氯间、氯库、二级泵站、土建工程均一次建成。

2.水厂处理工艺流程框图(构筑物):↓↓↓↓↓↓↓三、配水井设计计算1.配水井设计规模为h=s。

配水井水停留时间采用2~3min,取T=取,则配水井有效容积为W=QT=×60=。

2.进水管管径D1=1100mm,v=s,在s范围内。

进水从配水井底中心进入,经等宽度堰流入2个水斗再由管道接入2座后续处理构筑物。

每个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分配水量为q=2=s。

配水采用矩形薄壁溢流堰至配水管。

3.堰上水头H:因单个出水溢流堰的流量为q=s=530L/s,一般大于100L/s采用矩形堰,小于100L/s采用三角堰,所以本设计采用矩形堰(堰高h取)。

矩形堰的流量公式为:式中q——矩形堰的流量,m3/s;m——流量系数,初步设计时采用m=;b——堰宽,m,取堰宽b=;H——堰上水头,m。

则有:H=4.堰顶宽度B根据有关试验资料,当B/H<时,属于矩形薄壁堰。

取B=,这时B/H=(在0~范围内),所以,该堰属于矩形薄壁堰。

5.配水管管径D2=900mm,v=s,在s范围内。

配水井外径为6m,内径为4m,井内有效水深H0=,考虑堰上水头和一定的保护高度,取配水井总高度为。

四、混合工艺设计及计算1.混合器设计:混合采用管式混合,设水厂进水管投药口至絮凝池的距离为50m,设计流量为Q0==91350m3/d=s,进水管采用两条钢管,每条钢管流量为1903m3/h,直径DN900,设计流速为s,1000i=,混合管段水头损失h=iL=50×1000=,小于管道内水头损失要求,故在进水管内安装管道混合器,本设计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采用玻璃钢管式静态混合器2个,每个混合器处理水量为s ,水厂进水管投药口至絮凝池的距离为10m 。

1. 进水管流速v=s ,满足设计要求。

2.孔板孔径d 2d 2/d 1=d 1=900mm ,d 2=×900=675mm 3. 孔板处流速v ’=v ×(d 1/d 2)2=×(900/675)2=s 4.符合设计要求孔板水头损失h ’=ξv ’2/(2g)=×(2×= 式中ξ为孔板阻力系数,当d 2/d 1=时,ξ= 5.混合时间静态混合器采用2节,混合单元数取N=2,则混合器长度: L=×D ×N=××2= 混合时间:T=L/v==2. 加药间的设计计算已知计算水量Q=91350=3m h 混凝剂采用精制硫酸铝,混凝剂最大投药量u=30mg/L,药溶液的浓度b=10%,混凝剂每日配制次数n=3次。

设计计算过程如下:2.2 溶液池溶液池容积:3113.931041725.3806304171000100010024m bn uQ bn uQ W =⨯⨯⨯==⨯⨯⨯⨯=取103m溶液池设置两个,每个容积为'1W =53m 。

形状采用矩形,尺寸为B ×L ×H=××(+)m ,超高溶液池池底设DN200的排渣管一根,溶液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池体,内壁衬以聚乙烯板(防腐) 2.3 溶解池溶解池容积: 溶解池池体尺寸为B ×L ×H=××(+)m (池顶高出地面)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t=10min ,则放水流量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0d =50mm ,相应流速0V =s 溶解池底部设管径d=100mm 排渣管一根每池设搅拌机一台,选用ZJ-700型折桨式搅拌机,功率为4KW,转速为85r/min 。

2.4 投药管投药管流量:查表得投药管管径d=20mm ,相应流速为s 2.5 投药计量设备采用计量加药泵,泵型号JZ-800/10,选用3台,两用一备 2.6 石灰投量1)碱度为15mg/L=L ,市售精制硫酸铝含Al 2O 3约16%,投量35mg/L ,石灰市售纯度为50%。

2)投药量折合Al2O3为35mg/L×16%=L,Al2O3分子量为102,投药量相当于102=L,剩余碱度取L,则[CaO]=3×。

CaO分子量为56,则市售石灰投量为×56/=L3.药剂仓库的计算3.1混凝剂为精制硫酸铝,每袋质量是40Kg,每袋规格为××,投药量为30mg/L,水厂设计水量为。

药剂堆放高度为,药剂储存期为30d。

3.2设计计算硫酸铝的袋数:有效堆放面积:药剂仓库与加药间应连在一起,储存量一般按最大投药期间1-2个月用量计算。

仓库内应设有磅秤,并留有的过道,尽可能考虑汽车运输的方便,应有良好通风条件,并防止受潮。

4.加氯间的设计计算4.1已知参数计算水量Q=87000×=91350m3/d=h=s预氯化最大投加量为L,清水池最大投加量为1mg/L。

4.2设计计算预加氯量为:0.0010.001 1.54375 6.5625/LQ aQ kg L ==⨯⨯=清水池加氯量:0.0010.00114375 4.375/LQ aQ kg L ==⨯⨯=为保证氯消毒时的安全和计量正确,采用加氯机投氯,并设校核氯量的计量设备。

选用LS80-3转子真空加氯机5台,3用2备。

5.液氯仓库5.1 已知参数水量Q=h,预氯化最大投加量为L ,清水池最大投加量为1mg/L 。

5.2 设计计算仓库储备量按15d 最大用量计算,则储备量为 选用1t 的氯瓶4个。

五、絮凝工艺:栅条絮凝池的设计与计算1、 设计参数絮凝池分两组,每组2个,则每个池的设计水量为d 絮凝时间:t=12min 絮凝池分三段:前段放密栅条,过栅流速v 1栅=s ,竖井平均流速v 1井=s中段放疏栅条,过栅流速v 2栅.=2m/s ,竖井平均流速v 2井.=12m/s 末端不放栅条,竖井平均流速v 井=12m/s2、 计算2.1 每个絮凝池的设计水量:Q=d=h264m 3/s 2.2 絮凝池容积:w=Qt/60=×12/60= 2.3 絮凝池平面面积A絮凝池池深取2.4 絮凝池单个竖井的平面面积f取竖井长=,宽B=,单个竖井实际平面面积实f =×= 2.5 竖井个数n67.1925.226.44===f A n 个取n=20个2.6 选用栅条选用栅条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断面为矩形,厚度为50mm ,宽度为50mm ,预制拼装。

2.7 竖井内栅条的布置 前段设置密栅后:竖井过水面积:21106.125.0264.0m v Q A ===栅水 竖井中栅条面积:栅1A =2m 单栅过水断面面积:栅1a =×=2m 所需栅条数为:87.15075.019.1111===栅栅a A M 根取1M =16根 两边靠池壁各放置栅条1根,中间放置14根,过水缝缝隙数为15个平均过水缝宽mm S 67.4615501615001=⨯-=实际过栅流速s m v /249.0047.0155.1264.0=⨯⨯=中段设置疏栅后:竖井过水面积:22220.122.0264.0m v Q A ===栅水 竖井中栅条面积:栅2A =2m 单栅过水断面面积:栅2a =×=2m 所需栅条数为:14075.005.1222===栅栅a A M 根取1M =14根 两边靠池壁各放置栅条1根,中间放置12根,过水缝缝隙数为13个平均过水缝宽mm S 54.6113501415002=⨯-=实际过栅流速s m v /22.00615.0135.1264.0=⨯⨯=2.8絮凝池总高和排泥絮凝池有效水深为,取超高,池底设泥斗及快开排泥阀排泥,泥斗深度,池总高H:H=++=2.9絮凝池长、宽絮凝池布置如图所示,图中各个格左下角数字为水流依次流过竖井的编号顺序,“上”“下”表水竖井隔墙的开孔位置,上孔上缘在最高水位以下,下孔下缘与排泥槽齐平,Ⅰ、Ⅱ、Ⅲ、表示每个竖井中的栅条数,单竖井池壁厚为200mm。

2.10水头损失hh-总水头损失,m;-每层栅条的水头损失,m;h1h-每个孔洞的水头损失,m;2ξ1-栅条阻力系数,前段取,中段取;ξ2-孔洞阻力系数,取;-竖井过栅流速,m/s;v1-各段孔洞流速,m/s。

v2竖井隔墙孔洞尺寸竖井编号过孔流速v(m/s)孔洞面积h(m)孔洞尺寸(宽×高) 1×2×第一段数据如下:a)竖井数6个,单个竖井栅条层数3层,共计18层b)ξ1=c)过过栅流速v1栅=sd)竖井隔墙6个孔洞第二段数据如下:a)竖井数6个,单个竖井栅条层数2层,共计12层b)ξ1=c)过过栅流速v2栅=sd)竖井隔墙6个孔洞第三段计算数据如下:水流通过的孔数为52.11各段停留时间第一段t=v1/Q=××6/==第二段t=v 2/Q=××6/== 第三段t=v 3/Q=××8/== 2.12 G 值uTghGρ=当T=20℃时,u=1×10-3Pa ·s 第一段13115.72886.219101118.081.91000--=⨯⨯⨯⨯==s uT gh G ρ 第二段13225.49886.219101055.081.91000--=⨯⨯⨯⨯==s uT gh G ρ 第三段13332.19182.293101011.081.91000--=⨯⨯⨯⨯==s uT gh G ρ 平均速度梯度136.49954.732101184.081.91000--=⨯⨯⨯⨯==∑s uThg G ρ,在20-70s -1之间,符合水力计算。

52.36354954.7326.49=⨯=GT 在之间,符合水力要求。

六、沉淀工艺:斜管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斜管沉淀池采用上向流式,水流从下向上流,颗粒则聚沉于众多斜管底部,而后自动滑下。

原水经过絮凝池转入斜管沉淀池下部。

水流自下向上流动,清水在池顶用穿孔集水管收集;污泥则在池底也用穿孔排泥管收集,排入下水道。

其构造如下图所示:1. 设计参数设计用两组斜管沉淀池,每组流量Q=Q 0/2=45675m 3/d=h=s斜管材料采用厚塑料板热压成正六角型管,内切圆直径d=25mm ,长L=1m 液面上升速度v=3mm/s 颗粒沉降速度u 0=s斜管水平倾角为6002.设计计算2.1清水区面积:A=Q/v==采取沉淀池尺寸为×19m=2.2进水方式为使配水均匀,沉淀池进水由边长L=19m的一侧流入,该边长度与絮凝池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