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特色和优势1. 专业特色(1)结合重庆产业结构和国家政策,培养具有深厚语言文字功底和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汉语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以重庆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坚实的新闻及秘书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能,能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传媒机构从事秘书、公关、宣传、教育、采访、编辑、出版发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三轨合一、分类培养”的汉语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三轨合一的特色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和完善三轨合一的人才模式,将汉语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重庆规划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分类培养的新模式。
①三轨合一培养在《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专业积极响应重庆市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全科型”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国家经济转型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产业转型,国家政策对创业创新的鼓励,结合重庆市互联网产业服务的产业布局的新形势,我专业制定了“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业深造,立志学术的需求,重视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的深化教学,我专业制定了“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
②分类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质、学生需求,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创业人才”。
分别按照不同的方向,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培养,有所侧重。
2.专业优势(1)师资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理论型与双师型教师比例合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27人。
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 13人,助教3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40.7%;从学历结构上看,博士 2人,硕士 22人,学士 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1%。
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6人,41-50岁的 9人,31-40岁的 10人,30岁以下的 2人,50岁以下的教师占22%。
从学缘看,22人毕业于19所不同的高等院校。
47%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队伍整体实力较好,专业改革与建设成绩显著。
(2)地缘优势重庆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部署,依托各类交通枢纽、保税园区和开放口岸,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经济,发展保税贸易和口岸贸易服务。
而我校位于重庆合川,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3)开办历史较长,具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目前学院已经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十多年以来,我校汉语专业毕业生近600名毕业生遍布我市的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成长为业务骨干,部分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专业建设积淀了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
(4)校内实训平台具有优势第一,我专业依托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开展摄影摄像、图片编辑、影像编辑的实践,以“现代新媒体”理念为指导,融合主持、播音、采写、编辑等要素,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需素质的实训要求,同时可满足各网络工作一线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需要。
第二,我专业还针对教师岗位的要求开展实训,组织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三字一话、课堂教学)的训练。
从第一学期开始,通过师生共同教学,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堂课,教师从幻灯片制作、课堂内容组织、课堂纪律调控、教学重难点把握等对学生展开评价。
课外,学生分小组开展教学实践。
我专业与附近中小学校合作,派学生进入课堂,听课、上课、评课,学习教学技巧。
另外,学生还利用寒暑假,到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实践锻炼。
第三,我专业针对各种单位对学生管理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各岗位开展管理工作的实践。
每天安排学生办公室值班,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办公室文件的签收与归档,与外系、外界的联系与工作接洽等,培养学生的秘书素质与管理能力。
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政府机关、企业事单位从事秘书等工作实践。
(5)教改科研成绩突出,开发建设了2门校级精品课程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制定并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一批优质课程脱颖而出:以林启柱、母忠华等为主干教师的《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了校级精品课程;以徐涛、唐建强为骨干教师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被评为了校级精品课程。
《古代汉语》被评为系级精品课程。
(6)实践、实训、实习教学已经形成常态模式实践教学的安排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课堂上各门课程的课内实践;二是毕业实习。
在时间安排上,本专业根据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各学期的教学内容,对以上实践环节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针对实训教学环节,教研室在开学前就根据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制订出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对实训课程、实训内容、实训班级、实训学时等作出了明确说明,并将此任务书发到各任课教师手中,以此督促各位任课教师严格按要求进行实训教学。
制定了规范的实习教学大纲,指导整个实习工作,计划性强。
在实习环节管理方面,严格依据大纲要求对实习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具体执行中,由教研室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习地点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需按要求准时提交实习单位概况、实习前期报告、实习中期报告、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和实习总结等实习资料;教师根据对实习单位的回访及学生提交材料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
与民主与法制报社重庆记者站、中外交流月刊社、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重庆中升律师事务所、最重庆杂志社、合川日报社、二十一世纪人才报社、重庆商报社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合川区人民政府下属部门档案局、县志办等部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为毕业实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
(二)专业建设理念和思路1.专业建设理念以教育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2010]8号文的有关精神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贯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方针,探索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以服务为宗旨,主动服务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力求将本专业建设纳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对接产业链,围着行业转,合作企业办,瞄准职业干,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的“五业联动”,实现学生思考能力、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四力合一”。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考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政策、人力、资金、技术、环境等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建设思路密切跟踪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汉语服务人才的需要,集中精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建设,在探索与实践中创建一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适应学院办学体制改革要求,脚踏实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立足就业、提升办学水平”战略,探索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运行机制。
(1)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和完善三轨合一的人才模式:汉语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重庆规划产业所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2)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遵循“共同设计、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评价”原则,按照三轨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组,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全新型课程体系。
(3)按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原则,开发、建设并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实一体”的系统化的多门核心专业课程。
(4)在学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改“任务派遣制”为“项目管理制”,以项目建设管理为抓手,突显管理机制的“导向功能、竞争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打造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5)拓展重庆相关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紧密结合型”的校内实训基地,精心设计、开发校内实训基地与实践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汉语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6)主动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融入重庆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体系之中,实现学历教育、技术服务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汉语服务人才终生教育基础平台,提升本专业的辐射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1.建设目标将单一粗放式的汉语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三轨合一、分类培养”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进的特色培养模式。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教学资源,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改革,做到真正的和重庆市产业政策相配套。
2.建设举措(1)成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依托重庆的发展规划,依据本专业学生特点和兴趣,组织调研,制定和完善“三轨合一、分类培养”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方针。
学院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刻的界定和认识。
首先,从目标上来说,由单一培养汉语应用型本科人才转变到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汉语本科人才,变一轨为三轨,强调分类培养。
这也是由汉语行业就业特色决定的。
汉语行业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对高端学术性人才的极度需求与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极度需求,这也导致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偏好,因此三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不同,而且要细化优化。
其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一块,专业要立足重庆本土发展,着眼于重庆未来的产业布局,这就要求学院制定出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以贯彻执行。
(2)深入重庆各类企业,和企业交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加强同重庆企业的校企合作,引入岗位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与师资。
紧跟行业最新动向,依托校企合作,通过行业调研与企业建议,合理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
(3)注重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师资的引入,注重对学术性教师的培养,建立起适合我校立志学术的学生的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
由于本专业学生立志于学术性学生数量较多,且作为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特点和学术思考的局限性,因此一定要注重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引进,要注意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同高职称教授进行沟通,并符合本专业学生特点,使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途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4)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引进富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来指导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强力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大社会资金引入力度,加强学院实验中心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共同筹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汉语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现有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据教学改革的需要,依据“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标准,与合作单位共同修改校外实践教学制度,共同优选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共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设施,为文传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