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1、唾液能消化淀粉的验证实验:实验仪器: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实验过程: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
将两个试管放入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个试管中放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化,没有加入唾液的淀粉变蓝了。
实验结论: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2、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的实验实验仪器:水槽、玻璃吸管、集气瓶、烧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火柴等。
实验一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2 把瓶盖声上的玻璃片打开一个小口,将燃烧着的火柴慢慢放入瓶,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实验一现象: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实验一结论:呼出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二步骤:1、按课本中的装置,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石灰水有变化吗?(没有变化)2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有变化吗?(有变化)这说明什么?实验二结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概括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
推想出人体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凸透镜成像实验仪器: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放于凸透镜和纸屏中间,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3、研究像的大小与成像的规律是怎样的?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1、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和距蜡烛相等时,形成的是相等的像。
4、种子发芽条件的对比试验方案通过验证试验,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空气、温度等。
5、斜面的作用实验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长短不一的木板、小车、木块。
实验步骤:1、把小车挂在测力计下垂直提起。
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2、用短木板搭成一个斜面,再用测力计把小车沿着斜面向上拉,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3、通过比较可以知道:把小车沿着斜面向上拉,比把小车垂直提起省力。
4、用长木板搭成一个高度不变、坡度变小的斜面。
再用测力计沿斜面把小车向上拉,观察测力计的读数,可知所用的力比前次实验的要小。
这说明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6、杠杆的作用实验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钩码。
实验步骤:在杠杆尺一边挂重物,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
测量用多少力。
量出重物到支点的距离及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当杠杆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杠杆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杠杆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7、定滑轮的作用实验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钩码、细绳。
实验步骤:1、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中。
2、先把代表重物的钩码挂在定滑轮的一端,然后在另一端一个一个地加挂钩码,直到平衡。
这是重物的重量和提起重物的力分别是多少?实验现象:重物的重量和提起重物的力是一样的。
实验结论: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省力;8、动滑轮的作用实验实验仪器: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钩码、细绳。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中,一端挂在支架上,另一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用手拉的一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的高度,观察用多少力?实验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9、齿轮的作用实验实验实验仪器:齿轮实验步骤:1、组装齿轮。
2、转动齿轮,有什么发现?实验结论:齿轮具有传递动力、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的作用。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六年级学生实验报告单1、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
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步骤: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不同的作用。
实验结果:1、用克丝钳能轻易地将一根细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能轻易地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能轻易地把一纸剪碎。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应使用钉锤最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2、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改变。
实验步骤: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1、力点距支点距离与重点距支点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3、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
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4、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5、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6、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步骤: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备注: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7、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步骤: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2、把这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结果:1、“一字形”硬纸条只能承受得起一个砝码。
2、把这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个或三四个砝码。
8、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9、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