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引言:从“潜网”说开去2002年7月1日,有一个叫周耀民的小伙子刚刚大学毕业,他来到了一家杂志社工作,成了一名期刊记者、编辑。
这个年轻人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犹如常山赵子龙,浑身即是胆,虎虎有生气。
然而时隔不久,他感到自己的手脚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在的网所束缚,纵有盖世的才华也施展不开。
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编辑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人那张潜网。
后来,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这几乎成了他一个心结。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纠缠着他,使他不能大展身手,一展抱负呢?他所工作的杂志社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所从事的工作称为“大众传播活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及社会信息系统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 。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
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休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同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
我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是传播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以下我们主要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
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美国学者Dominick在其《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概括为“Formal Controls”,他写道:“Formal controls over the media include laws, court decisions that refine those law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dministret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意即从法律、法规与条例等传播制度层面考察分析大众传播的控制问题。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
当前,世界各国传媒组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大体上有三类,一为公营、二为私营、三为公私合营。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实施控制的基础。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2)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3)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4}淫秽和非法出版物;(5)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国家和政府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属于直接的制度控制,但是,从对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的角度而言。
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并不是惟一的控制,还存在着种种社会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由干这些控制也是在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约,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因素。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都拥有创办自己的媒介的平等权利。
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妇女、青少年群体等等,一般都有自己的机关媒介或主要面向他们的媒介,这些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土活,作为能动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经济势力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垄断资本和少数大利益集团外,一般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利是不能得到保障的,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断资本手中。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上要有三种:(1)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正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受人之托,必办忠人之事。
垄断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最大特征,特别是在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媒介资本发生了密切融合(交叉所有)的今天,这种垄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
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个人的信息反馈。
即以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例如日本有一个“大众传播市民会议”的受众团体,他们从一般受众的立场出发对传媒活动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发行自己的月刊《传媒市民》,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
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益,或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媒介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大多数传媒机构都有经营日的,发行堂和收视率是它们的生命线。
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动,这也是受众对媒介活动发挥控制影响的最后手段。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
综上所述,媒介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不仅包含着国家和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与媒介的关系、广大受众与媒介的关系,而且包含了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竞争与秩序、生产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
大众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上述关系和矛盾性质的认识上的区别以及处理、解决方式上的差异。
第二节报刊的四种理论五十二年前(1956年),美国学者Siebert、Peterson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的Schramm 一起出版了一本书,叫《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这部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有关传播观念及新闻体制的比较研究中的典范,尤其对传播的控制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自1956年出版以来一直为传播学界所重视,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更校当成权威性的理论。
书中所说的报刊,实际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四种理论,也是就新闻史上所有的四种新闻观念及其所统辖的四种传播体制而言。
席伯特和施拉姆将世界范围内历史出现的报业控制理论分成四大类,即威权理论(又译集权主义理论)、自由权理论(又译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极权理论一、威权理论(集权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威权理论认为:报业应该支持和促进当权政府的政策,并为国家服务。
出版者必须获得君主或政府的允许和特许才能出版。
当权政府利用特许、许可、直接审查制以及出版者协会的自我约束来防止来自个人的批评。
在威权体制下,报业既可以是公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便无论怎样,它都被认作是政府推进政策的工具。
有一种观点认为,威权理论(或称集权主义理论)所针对的是新闻事业早期的情形。
新闻事业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而它本身也属于近代文明的组成都分。
威权理论是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通过颁发许可证、实施新闻检查、严惩违禁者等一系列粗暴残虐的手段,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在封建君主看来,“朕即国家”(路易十四的名言),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进行绝对的控制。
这就是所谓集权主义的新闻观念和传播体制。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威权理论不是一个历史的阶段划分,只在大众传播出现的早期才有,而是作为一种控制因素,即便在当前的世界各国当中也有威权理论的影子。
只不过,在大众传播形成的早期,威权理论作为一种控制范式,更加典型罢了。
比如,威权理论中的审查制在当前的许多的国家(比如美国、新加坡)依然存在。
二、自由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Libertarian theory)自由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极革命时期,在同威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它是从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自然权利的一般理论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自由权理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先驱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功利主义思想家米尔(或译为米勒)的《自由权论》等著作,此外,在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领袖(《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等人的思想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自由权理论认为:1、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其原则包括:(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