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理综试题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理综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9届10月份同步月考理综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内可合成水解酶来水解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B、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核糖体都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C、酵母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中都具有环状DNA分子D、光学显微镜可看到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1、答案:C解析: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部也含有核糖体,不属于细胞质基质,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拟核中有环状DNA,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在细胞核外有质粒,质粒也是环状DNA,C正确;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D错误。

2、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成熟红细胞离体培养在无氧的环境中,会影响其对离子的吸收B、同样大小的物质有些能通过有些不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矿物质离子的快慢与温度等因素相关D、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往往伴随ATP的水解2、答案:A解析:人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参与,A错误;同样大小的物质有些能通过有些不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温度会影响物质分子运动速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相关酶活性降低而受抑制,故主动运输的快慢与温度等因素相关,C 正确;细胞主动的过程消耗能量,往往伴随ATP的水解,D正确。

3、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包括活化过程和放能过程。

一个葡萄糖分子在放能过程共生成4个ATP、2个[H]和2个丙酮酸。

然而,有氧呼吸一阶段结束时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得到的是2个ATP、2个[H] 和 2个丙酮酸。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初步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有氧呼吸过程中既有ATP的产生,也有ATP的消耗C.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Ⅱ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一阶段都有ATP生成3、答案:B解析:有氧呼吸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根据题意,有氧呼吸过程中既有ATP的产生,也有ATP的消耗,B正确;有氧呼吸中产生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Ⅰ,C错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产生,D错误。

4、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设计,其中最合理的是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肝脏研磨液,用气球收集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鉴定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气泡产生速度D.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鉴定4、答案:C解析: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较大影响,因此不能选择过氧化氢为底物的实验来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产生,需要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对酶的活性会有影响,因此不能选择斐林试剂,B错误;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不同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度来判断,C正确;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无法分解淀粉,D错误。

5、下图所示为人体内某种类型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细胞内仅呈现部分染色体)。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时期,细胞内非等位基因之间均能进行自由组合B.图甲和图乙所示的细胞时期不能进行核基因的转录过程C.图甲所示细胞内1号和2号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图乙所示细胞内3号和4号染色体的基因一定完全相同5、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为人体某细胞,结合图甲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图甲为精原细胞,为件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所示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所示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甲所示时期,细胞内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能进行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自合,A叙述错误;图中染色体高度螺旋呈棒状杆状的染色体状态,不能进行转录过程,B叙述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而1和2为非同源染色体,C叙述错误;经过交叉互换后的3号和4号后的染色体可能不同,D叙述错误。

6、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只研究茎秆高度的遗传,则图中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中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D.乙植株自交后代中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6、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子代中,高秆︰矮杆=75︰25=3︰1,抗病︰易感病=50︰50=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DdRr和Ddrr。

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基因型为DD和Dd,比例为1︰2,所以纯合子的概率为1/3。

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3×2=6种、表现型有2×2=4种。

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得到的矮秆抗病个体基因型为ddRr,是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

由于乙植株基因型为Ddrr,其自交后代的植株为DDrr、Ddrr和ddrr,没有符合生产要求的矮秆抗病植株。

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航天服材质是主要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复合而成,它是一种新型无机合成材料B.石油裂解、煤的气化、粮食酿酒、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C.“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用来制取肥皂D.纳米铁粉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可去除水体中的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答案:D解析:纳米铁粉可除去水体中的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是由于铁将其单质置换出来,而不是由于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故D错。

8.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 NO与1.12 L O2充分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为0.1N AB.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 AC.1 mol K2S与K2S2的混合物中含离子总数为3N AD.25 ℃时,1 L pH=12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02N A答案:C解析: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存在平衡,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无法准确计算,故A错;I-还原性强于Fe2+,I-优先反应,I-量不确定,转移的电子数无法计算,故B错;K2S2中过硫根是整体,K2S与K2S2阴阳离子个数比均是1:2,C正确;pH=12时,c(OH-)=0.01mol/L,考虑水的电离,则N(OH-)≥0.01N A,故D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烷、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B .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是2,2,3,4,4-五甲基丁烷C.氯苯分子中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丁基原子团取代形成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D.乙烯和苯加入溴水中,都能观察到褪色现象,原因是都发生了加成反应答案:A解析:该结构的名称应为2,2,3,4-四甲基戊烷,故B错;丁基有4种,丁基和氯原子在苯环上的位置异构有3种,则4×3=12种,故C错;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苯因为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使溴水褪色,故D错。

10.5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依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B.C的单质燃烧火焰呈黄色C.D的最高价氧化物可分别溶于A、C、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D.B和E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较差的是E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A是C,B是O,C是Na,D是Al,E是S。

碳元素最坚硬的同素异形体是金刚石,故A对;Na元素的焰色为黄色,故B对;D的最高价氧化物是Al2O3,A、C、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2CO3、NaOH、H2SO4,其中H2CO3不能与Al2O3反应,故C错;氢化物分别是H2O、H2S,O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所以稳定性最好的是H2O,故D对。

11.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且操作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无倒吸装置,故A错;反应后的溶液硫酸浓度很大,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应该酸入水,故B错;该装置没有排除氧气的干扰,无法看到Fe(OH)2白色沉淀现象,故C错;铁钉在中性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使得红墨水液面左边高于右边,故D对。

12. 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净水剂,电解浓NaOH溶液制备高铁酸钠的装置如图①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为电源负极,铁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Fe - 6e- + 8OH- = FeO42- + 4H2OB.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C.当生成1.66 gNa2FeO4时,收集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672 mLD.NaOH溶液的初始浓度与电解后生成的Na2FeO4浓度的变化关系如图②所示,c(Na2FeO4)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副反应答案:B解析:该装置为电解池制备Na2FeO4,铁电极应发生氧化反应,则铁电极是阳极,镍电极是阴极,Y是正极,X是负极,碱性溶液中,铁电极反应是Fe - 6e- + 8OH- = FeO42- + 4H2O,故A 对;右池消耗OH-,左池发生2H++2e-=H2 ,为平衡电荷和减小两池中溶质浓度差异,该离子膜应为阴离子膜,故B错;当生成1.66 gNa2FeO4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06mol,生成H2为0.03mol,A.制取并收集HCl B.观察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稀溶液的颜色C.制备Fe(OH)2并观察其颜色D.证明铁生锈时空气参与反应标况下672 mL,故C对;由图可知,随着碱性的增强,c(Na2FeO4)降低,可能副反应的发生导致,故D对。

13. 已知:p=-lg。

常温下,向0.1000 mol/L甲酸溶液中逐渐滴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测得溶液中p与pH之间的关系如图中a线所示;改变温度后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结果为图中b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 K a(HCOOH)= p + pHB.由图可知,b线所对应的温度高于a线C.常温下,K a(HCOOH)=10-3.75D.向20.00 mL 0.1000 mol/L甲酸溶液中加入10.00 mL0.1000 mol/L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答案:B解析:Ka=,两边分别取负对数,则p K a(HCOOH)= p + pH,故A对;由图可知,p与pH越大,c(H+)和越小,K a越小,已知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则b线对应的温度低于a线,故B 错;由pH=3.75,p=0可知,Ka=1×10-3.75=10-3.75,故C对;反应后的溶液是等浓度的HCOOH与HCOONa混合溶液,已知Ka(HCOOH)=10-3.75,则Kh(HCOO-)=10-10.25,Ka(HCOOH)>Kh(HCOO-),溶液呈酸性,故D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