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完整版)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在散文领域的光芒掩盖了他在诗词领域的成就。

其实,他在词领域是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的。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说:“宋至文忠(欧阳修),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

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本传云:‘超然独鹜,众莫能及。

’独其文乎哉,独其文乎哉!”①可见他的词成就并不亚于他的散文成就。

他在词领域的诸多探索和实践为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直接启发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学革新。

一、以深沉、细腻的手法讴歌男女情爱,是欧阳修在继承南唐词风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

词为“艳科”,张炎有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②欧阳修在北宋平庸的士大夫群体中,个性更为张扬,他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更为大胆,敢爱敢恨,异于流俗。

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欧阳修与歌妓之间的风流秩事。

欧阳修自己也在《浪淘沙》中公然告白曰:“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在欧阳修的词作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情爱、讴歌爱情的作品。

他率直大胆地描写歌女的容貌、体态,抒发对歌女的爱慕之情。

罗大经说欧词类花间,事实上欧阳修的言情词并非简单地袭承“花间”或南唐词风,他的词中有更为自我的个性表现。

刘熙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③。

这个评价更为中肯。

欧阳修已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向着更为深沉、细腻的层次发展了。

他的词中多将笔墨着于对人物体貌神态的描摹上,通过细腻的描摹来刻画人物的美丽和恋情的美好。

如《好女儿令》中便细致地描写了女子的容貌——“眼细眉长”、“姿姿眉眉端正好”;妆扮——“宫样梳妆”、“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体态动作——“靸鞋儿走向花下立著”。

再如《减字木兰花》中的“楚女腰肢天与细”,《南乡子》中的“浅浅画双眉。

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鹧鸪天》中的“学画新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等等。

欧阳修往往能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层面的情感波动。

如《浣溪沙》中的“托腮无语翠眉低”的神情,含有多少思念道不尽。

而《玉楼春》中的“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刻画离人伤心欲绝的苦楚。

欧阳修这种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使他的言情词中另有一番沉郁的气质。

如《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暧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借离别两人眼中景色寄寓相思之情,随着离人渐远,离愁愈浓。

视线的“尽处是春山”,而相思却还在春山之外,可见思之甚。

词中蕴涵的情感深厚、沉郁,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这正是欧词向着抒情层面的发展和深入。

二、突破“艳科”传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率意抒发情怀,是欧阳修创作中的情感升华。

欧阳修是继承李煜抒情词风的第一人。

李煜抒情词的形成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惨痛的经历使李煜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响。

而北宋词人大多高官厚禄、生活闲适,他们的词作多在风花雪月之中流连,很少抒发“艳情”之外的情感。

欧阳修恰是北宋词人中的一个例外,他本身是个有个性、有理想之人,也因此使他在北宋力求平庸的政治体制下备受打压、屡遭挫折。

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坎坷、仕途险阻有着更深的理解。

他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吟下了“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之句,这句取自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境,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以词状志,抒发怀抱。

欧阳修在散文理论中提出的“道胜至,文不难而自至”④,同样可以应用于他的抒情词创作中,只是这里的“道”是以“情怀”为主。

欧阳修正是以他至情至性的情怀来倚声填词,情怀所至诗意盎然。

在他的抒情词中,有着感慨人生的悲怆情怀,有着与友人送别重逢时相惜相知的诚挚情怀,还有着面对逆境不屈不饶、坚韧抗争的励志情怀。

正是这些情怀饱满的“疏隽”之作引发了后世词人的共鸣,开启了一代词学新风。

如:《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这首词写与友人重聚。

相别的十年间,“忧患凋零”,经历了诸多坎坷。

如今相对白首,虽感慨“老去光阴速可惊”,却仍壮志不改,“犹似当年”。

在聚散如萍的感伤中,即有面对时政的悲叹,更有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一生的仕途数起数落,屡遭贬斥,但他每逢逆境却总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并不因自己的不平遭遇沮丧失志,反而把这些挫折当作磨练、积累的机会,创作了大量乐观豁达的文学作品。

而且他从不向反对势力低头,一直秉执着文学革新的信念不变。

《宋史·欧阳修传》称其“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井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游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正是凭借这种不屈的精神,他坚决抵制晦涩求僻的古文风气,提拔文风平易的苏轼、《朝中措·平苏辙兄弟。

他不屈乐观的精神也同时传承给了苏轼,开启了苏轼豪放一派的词风。

山堂》正是欧阳修乐观精神的见证:“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后苏轼过平山堂,曾写《西江月》赞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可见苏轼对欧阳修豪迈风骨的仰慕之情。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欧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可见一斑。

但欧阳修对苏轼的影响和对词风革新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

三、遣兴游怀,叹古咏史,多种题材入词,是欧阳修对词创作领域的扩展。

欧阳修第二次被贬官时至滁州,此间地偏景美、民风淳厚。

欧阳修在施政之余常游山玩水、遣怀抒兴。

他自号醉翁,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

后欧阳修辗转至颍州,爱上了西湖美景,慨然萌发致仕后归老西湖的念头。

二十年后他再返西湖,更号“六一居士”,遣兴游玩,整理平生文稿,并写下著名的《采桑子·西湖念语》十首。

词中以轻松愉悦的笔调描写西湖景色,每首词都以“西湖好”开头,但所写内容各不相同,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西湖美景人常爱之,但却如水月镜天,难以捕捉描绘。

欧阳修却在这一组词中轻松地描画了西湖美景,常寥寥数语,便得一幅丹青美卷。

如“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个“琉璃滑”、一个“微动涟漪”,描画出一个平滑如镜的湖面。

而“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句中,丝毫没有“反射”、“映照”之类的字样,却把湖中倒映天光云影的景色描绘得“如在目前”。

更有“水远烟微。

一点沧州白鹭飞。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等诸多佳句,将西湖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这正是欧阳修即景状物词的写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⑥欧阳修个性乐观豁达,他的即景词中也同样带有乐观的情感色彩。

如《渔家傲》:“一派潺湲流碧涨。

新亭四面山相向。

翠竹岭头明月上。

迷俯仰。

月轮正在泉中漾。

更待高秋天气爽。

菊花香里开新酿。

酒美宾嘉真胜赏。

红粉唱。

山深分外歌声响。

”通常文人笔下的秋多着以悲色,提到秋时,或感怀时光流逝、或思念乡土远人。

而欧阳修却独能看到“秋高天气爽”的开阔景象。

俯仰于月色泉光之间,沉醉于菊香酒美之下,心境也意外地开朗起来,连歌声都变得分外响亮了。

这正是欧阳修词的豪放风格。

苏轼的即景抒怀词便深受此风影响,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仿吟啸且徐行”的气概,与欧阳修此词风骨如出一辙。

除描写自然山水外,欧阳修还把都市的繁荣景象入词,在他的引发下,歌咏升平成为宋词的一项重大题材,涌现出一批佳句名篇。

欧阳修甚至把咏古咏史的题材引入词中,在他之前极少有人在词中写入历史题材的,正是欧阳修开这一题材词的先河。

欧阳修本身就是位杰出的史学家,他曾参与修撰《新唐书》,又自撰《新五代史》,并在其中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在词的创作中,欧阳修也把他对历史的感观抒发了出来,如《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

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

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这是第一首在词中咏杨贵妃史实的,欧阳修在词中表达了对杨贵妃的同情之心,借以批判唐明皇荒淫无度,却推罪红颜的历史。

欧阳修开咏史词之先河,使原本在诗文中担以重任的怀古叹史题材在词中得以推广。

后世词人的咏史题材名篇众多,如我们所熟知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咏史题材的千古名篇。

四、语言修辞和创作形式的雅俗兼并,是欧阳修在词创作手法上求新求异的探索。

欧阳修取法韩俞的“文从字顺”,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同时也抵制过分效仿韩俞,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文风,批判“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⑦的风气。

在“倚声填词”的创作中,欧阳修仍力求平易、顺畅的语法风格,摒除奢靡浮华的词藻堆砌。

相比其他高官显贵的词家,欧阳修更乐于向民间词学习,他将民歌中常见的语言形式和创作手法引入词中。

这在北宋复古求雅的风气中推动了通俗与典雅的结合,使宋词在向雍容典雅的形式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其源于民间的通俗平易之风。

但他在这种典雅与通俗之间的探索中,也不乏失败之作,招至毁誉参半的评价。

欧阳修的词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民歌民词的创作手法,如将对话用于词中的《南歌子》,以对话的方式描绘出一对新婚夫妇的甜密情怀。

而效仿民间诗歌中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也多见于他对采莲女的描绘中。

欧阳修还将古诗中的“比兴”手法应用于词中,使词更加清新自然,古味由然而生。

如《江南柳》:“江南柳,花柳两相柔。

花片落时黏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

各自是风流。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

长是照离愁。

”词中以“江南柳”、“江南月”的比兴,吟咏两种爱情感受:一似“江南柳”的相恋风流,一似“江南月”的相思离愁。

欧阳修还将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式用于词中,创作出雅俗兼并的佳作,如《诉衷情》:“离怀酒病两忡忡。

欹枕梦无踪。

可怜有人今夜,胆小怯房空。

杨柳绿,杏梢红。

负春风。

迢迢别恨,脉脉归心,付与征鸿。

”词中将通俗的叙诉与典雅的愁伤完美地结合起来,不着痕迹,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

这正是欧阳修在雅俗结合上的显著成就。

欧阳修在词的创作形式上也向民间词学习,将民间曲子词中常用的“联章体”的创作形式引入词的创作中,创作出大量组词。

前面提到的《采桑子·西湖念语》十首,便是重句联章体的创作格式。

另外还有皆以“把酒”开篇的《定风波》四首,也是重句联章体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