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释注读书心得篇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索实践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张建成摘要: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这一问题,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课外阅读的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方案方法措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方面,它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大语文教育观”得以实现的有力抓手,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践行。
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高中生的成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学生语文素养的助推器,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提出了具体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10 条规定:“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 万字。
”这条目标首先指出了课外阅读的总体目标。
目标强调“正确自主地选择”,是希望学生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的阅读。
喜欢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这里分明渗透着价值观的因素,新课标的目标导向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其次,该目标还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
虽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新课标对课外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但高中课外的现实却令人担忧。
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的效果较差。
为使课外阅读回归它应有的地位,使阅读顺利进行,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课外阅读的总目标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对语文考试这一较低目标的超越。
合理的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
很多老师重“课内阅读”而轻“课外阅读”,实际上还是担心考试成绩。
目前的新课标卷十分注重阅读题的考查,不论是“古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实质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阅读量作为保障,如果以为课内阅读就一定立竿见影,课外效果不大,那就是模糊了教材的实质,把教材作为一种桎梏,成了教材的奴隶,陷入到空洞的方法论的阅读教学误区。
给课外阅读以时间上的保障,以兴趣上的激发,以方法上的指导,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绝非是一种倡导一种敷衍。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量到底有多少?新课改后,学生的大量时间要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上,阅读量依然是很可怜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并没有因为课改而有所改善。
语文课堂既然是“学堂”而非“讲堂”,既然是“教教材”而不是“为了教材教”,那为什么不可以每周开辟出一两节课来让学生专心阅读呢?“课外阅读”放到“课内”,设立“阅读课”,就是重视课外阅读的体现,就是一种引领,一种实践大语文观的举措。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中有不少杜甫诗歌作品,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读《康震评说诗圣杜甫》,目的是了解杜甫,然后再学习杜甫诗歌,以期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这本书通俗易懂,少了学术的艰涩,学生有兴趣读,也很容易读懂。
通过阅读,他们对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诗作有了清晰深刻的了解。
最后放手让学生对选修教材上的杜甫的诗歌进行整合,比较几首诗歌异同。
学生正因为有了相当的视野,所以可以“一览众山小”,不但理解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与诗圣杜甫拉近了距离,甚至窥探到唐代社会的真面目,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阅读教学,还担心考试吗?二、理清个性化阅读和规定性阅读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其中“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也一定包含了“自主个性化”阅读的要求,选材自主,阅读也要自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其实在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都编制了一道探究题,试题要求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没有唯一答案,本身就是在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的阅读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而是学生的投入阅读与独立思考。
在现实中,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是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个性化的阅读并非放任自流,要达到这一要求,还要做正确引导。
经过大量学生调研,教师首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范围,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在此基础上再自主的选择阅读。
三、理清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课外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础,应该是在泛读基础上有少量的精读。
全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泛读意义不大,同样,全是斟字酌句式的精读也不太现实。
泛读精读的自主权在学生手里,尊重学生的喜好和阅读的自主权。
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关于巴黎建筑的大量集中详尽描写,可以略读甚至不读,因为大部分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及人生阅历注定他们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
那种每分钟要求学生读多少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忽视了阅读材料的不同,忽视了古今中外的差别。
在引领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课外阅读时,坚持一个目标:黄金一样的年龄要读金子般的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好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精心挑选经典书籍,努力让“阅读”变成“悦读”。
作家曹文轩说过,经典作品,汇聚了文学中恒久的宝贵品质——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
因此,只有以经典作品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然而要把“阅读”变成学生喜欢的“悦读”,真正从心里接受阅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书目,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经过征求学生意见,最终精选出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有关期刊和书籍70多种,并把书目制成板报张贴在年级走廊,这个展板为同学们自主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学校图书馆购买了足够量的书籍以提供给学生,同时倡导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远东二中高中课外阅读书目一、当代名家名作(42本)1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2史铁生《我与地坛》;3张中行《负暄琐话》;4宗白华《美学散步》;5朱自清《经典常谈》;6朱光潜《谈美》《谈文学》;7梁实秋《雅舍小品》;8沈从文《边城》;9曹禺《雷雨》;10张承志《黑骏马》;11顾城《顾城的诗》;12舒婷《舒婷的诗》;13韩少功《马桥词典》;1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15周作人《雨天的书》;16林雨堂《生活的艺术》;17柏杨《丑陋的中国人》;18傅雷《傅雷家书》;19余光中《余光中散文》;20林清玄《林清玄散文》;21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22汪曾祺《汪曾祺散文》;23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24钱钟书《围城》;25董桥《旧时月色》;26张炜《古船》;27王蒙《王蒙散文选》;28余华《活着》;29苏童《苏童文集》;30杨绛《我们仨》;31阿来《尘埃落定》;32陈忠实《白鹿原》;33周涛《周涛散文选》,34余秋雨《文化苦旅》35《于丹论语心得》36《易中天品三国》37《安意如系列作品》38高光《孔子》39路遥《平凡的世界》40《王立群读史记》41《明朝那些事》42二月河《雍正皇帝》名人传记(4部)1、《梵高传》/[美]欧文·斯通,常涛译,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2、《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梅沱等译,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3、《罗素自传》/[英]罗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4、《甘地》/[印度]莫·卡·甘地著,鲁良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经典名著(7部)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3、《三国演义》4、《金批水浒传》5、《聊斋志异》6、《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曹雪芹著)7、《人间词话》外国名著(16部)1[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2[英]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3[日]川端康成《雪国》(叶渭渠译);4[哥伦比亚]加·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高长荣译);5[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6[法]M·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7[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8[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9[俄]契诃夫《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10[美]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11[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译);12[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谈话录》;13[美]海明威《老人与海》;14[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诗选》;15[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等等。
16[法] 巴尔扎克《高老头》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课堂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教师应注重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发挥课内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性。
学习高中教材时,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拓展延伸性的阅读。
以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边城》选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以阅读方法为主,课外阅读以感悟为要,尝了课堂上的“一箸”,要知道课外的“全镬”之味。
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如金圣叹式点评批注法: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法则,像金批《水浒传》一样,读到妙处,不妨及时做标记勾篇二:深大管院读书笔记要求管理学院本科学生教学实践环节作业说明发表日期:2012年9月2日15:1 共浏览5432 次一、教学实践环节学分分配说明根据我院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实践环节为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总计7学分,相关学分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七个学期内,即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修读实践环节相关学分,此学分实现形式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作形式。
此外,学生在完成实作环节之余,必须在每学年上交三篇“读书笔记”及一篇“假期见闻”作业(每篇字数为1500至3000字)。
未完成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或未上交相关作业的,不能取得相关学分,且不能按期毕业。
二、阅读书目范围及写作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从以下范围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大学生100部阅读书目”;2、管理学院推荐的“管理类专业好书文库”;3、任课教师推荐的相关专业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