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别王百谷袁宏道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
锦帆泾②绕郎官舍,冠子桥③通处士家。
好事每供挥林下塵④,清斋长谷前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
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
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
④塵: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
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
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
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塵清谈。
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
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
E.“浣纱”本义是洗衣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
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其一)杨万里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
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
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
谥号忠肃。
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③仲达,司马懿的字。
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1)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刘著①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
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雪照”暗示为冬天;“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对星邀月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具体分析词中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网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①晓雾朝暾绀碧烘 ,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
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E.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15.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15.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6分)(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1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14.BEB项二人身份不同。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E项“诗人自比西施”有误,应为诗人把朋友王百谷比作西施。
15.羁旅游漂泊之愁。
首联写清霜大雁,西风匹马,作者又要浪迹天涯,表达了漂泊之苦。
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写作者和朋友常相往来,彼此对于各自居所周围的景物十分熟悉,常在一起交谈饮茶,离别在即,依依不舍。
对王百谷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
尾联以西施之美来比喻王百谷之才,无人了解王百谷之才,友人才华得不到施展,作者深表惋惜。
(每点2分,共6分。
)(二)【解答】参考答案:【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分析】这篇挽诗,气格浑厚,感慨遥深,体现出诗人的扛鼎笔力,既表示了对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形象中的意境.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1)题干问全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回答时只能答一种手法有两个思路,一是通篇用了一种较大的艺术手法,如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象征等等,还有就是某一种较小的手法在诗中多次出现.此题属于后者.通过阅读全诗和注释,可以看出典故多次出现.(2)赏析写景佳句一般思路是再现画面,概括特点,明确情感.此题还要求结合全诗作分析,那就要分析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了,作用题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还要答结构作用.“凄凉月一痕”与“经纶别有源”“赤壁再乾坤”有很大落差,属于对比.答案:(1)用典.①颔联运用严武平定吐蕃叛乱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两个典故,十分贴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迹与功业,气魄宏大,语言遒劲.②尾联用诸葛亮死后吓走司马懿的典故,突出了虞允文的才略过人,世无敌手.(2)①“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写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只有一弯冷月相伴,场景极为凄凉寂寞.②这与前面的功高盖世的业绩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使诗意曲折跌宕,而且切合悼词口吻,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无限的感慨:既表达了对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译文:你能担负社稷安危、国家重任,因为你经纬天地,别有渊源;将相功业足可比肩严武,采石大捷如同赤壁决战你再造乾坤.可谁知呵,奄忽之间你盍然逝去,只有冷月一弯空照着荒野孤坟.世间再无司马仲达可与诸葛对垒,当今谁又堪称经纶妙手能与你并论?赏析:杨万里这首挽诗,从大处着笔,致力于突现虞允文的主要功业.以此,起首两句便以浑厚庄重之笔点明他以书生出将入相,经纬天地的才能;颔联选用两个典故,十分贴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迹与功业,气魄宏大,语言遒劲.颈联骤然一转,写虞允文溘然下世,埋骨荒野,极力突现其身后之冷落与寂寞,既与其盖世功业相对照,也隐含着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与批评.尾联则乘势而下,再次借诸葛亮与之相比,明确指出,南宋王朝再难有如此人物可以重整山河,扭转乾坤.【点评】概括意境答题要点:(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三)参考答案:14.B3C2(C.词人是借酒浇愁;D.词人哀叹离家日久,叶落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