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A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C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社会主义教育方针C.素质教育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A】A.中介B.基础C.过渡D.指挥员3. 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C 】A.榜样B.理解C.创造D.促进4.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B 】A.辅助地位B.主导地位C.客体地位D.被动地位5. 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A.创造性B.长期性C.科学性D.复杂性6.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属于【C 】A.形象思维发展期B.抽象思维萌芽期C.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期D.动作思维关键期7.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是指【A】A.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定势作用B.儿童有主观能动性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统一的D.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大8. “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描述的师生关系类型是【B 】A.对立型B.依赖型C.自由放任型D.民主型9.于1966年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D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杰克森10.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A】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B.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C.形式与实质统一D.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11. 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我们称为【A】A.显性课程B.校风C.隐性课程D.教育环境12.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C 】A.教学方法B.教学过程C.教学原则D.教学目标1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发展主要是指【A】A.身心发展B.知识积累C.身体素质提高D.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14.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 C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策略15. 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A】A.领会B.选择C.保持D.应用16. 技能学习阶段的正确顺序是【B 】A.定向;分解;熟练;定位B.定向;分解;定位;熟练C.分解;定位;熟练D.定向;分解;熟练17. 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A】A.整体性B.基础性C.内化性D.综合性18. 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是【D 】A.陶冶B.惩罚C.人格感化D.说服教育19. 品德的基础是【B 】A.道德意志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20. 青少年品德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A】A.慎独B.立志C.自我批评D.学习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 教师智能结构包括【ABC 】A.教师的知识结构B.教师的能力结构C.教师的职业态度D.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情感品质E.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22.家庭教育的特点有【ABCDE 】A.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B.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C.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D.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E.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23. 家庭的教育功能包括【ABCD 】A.教导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基本社会规范C.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与志趣方面发挥影响D.培养与定位儿童的社会角色方面发挥独特作用E.个人性格形成方面,作用不可替代24.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学习的类型包括【ABCDE 】A.知识的学习B.技能和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的学习E.行为习惯的学习25. 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ACE 】A.社会性B.整体性C.基础性D.内化性E.综合性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4分.共16 分)判断正误。
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
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 6. 课程与教学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设计。
(√)27·《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杜威。
(×)28·阅读、写作、运算等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29.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真、善、美的教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6分.共24分)30. 简述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31.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气质中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影响。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
这就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2.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3人格的教育方法????????????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4. 联系实际,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答题要点: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对一类事物的实际认识过程出发,可以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
(1)选择阶段。
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触、嗅知觉进行感知。
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领会阶段。
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
在领会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的知识,并且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理解,将个别事物和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原理,或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和现象。
领会概念是理会知识的核心。
(3)保持阶段。
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记忆储存的阶段。
对所学知识必须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
保持和遗忘总是联系在一起,利用遗忘规律,采取合理的记忆法,使知识得到保持。
(4)应用阶段。
应用知识既是对学生领会或保持知识的经验和反馈的手段,也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同时还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知识的应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各种形式的知识应用,其难度、条件和功用也各有不同。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一位企业家对新疆企业进行了一番考察深有感触:新疆许多企业的设备是一流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却是二流、甚至三流的。
这是为什么?他认为,关键是“人”,应该关注人的素质。
是的,缺少人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阻碍了经济发展,是新疆人多年来不敢面对的现实。
前几年曾因将“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丢了一百万;又有个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家国有大企业与外商达成800万美元的出口生意,结果在与外商签合同时,经理喝酒过量竟然吐了外商一身,外商扭头扬长而去。
有一年,国际市场上羊肠衣一度十分畅销,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机遇,但新疆的一些企业却由于生产技术低下致使品不合欧共体标准,从而痛失机遇。
众所周知,新疆是全国产棉“状元”,为了解决原料运输困难,1995年国家实施了“东锭西移”的宏伟战略。
然而大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后,遇到的第一难题便是:无人操作。
一朝一夕培训成千上万名技术工人,谈何容易,于是这一流的设备只能“半开半闭”。
新疆是畜牧大区,但却生产不出像样的皮革制品,仅有的几家皮革加工厂纷纷关门停业,记者看到,花大价钱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流制革机早已爬满了灰尘。
牧民只有将皮革低价卖给“二道贩子”,再由他们贩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加工,而加工好的皮革制品要想卖个好价钱,要想有足够份额的市场,还必须运回到新疆来卖,因为世人都知道“新疆是出羊皮的地方”,“肯定会有上等的皮衣”。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题要点:(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
“制约”和“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涉及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材料反映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即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a.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要的时间。
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②教育是加速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