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休闲和休闲学概述•问题:•1同学们课余时间做什么?•2同学们列举的这些活动是否属于休闲活动?•3你是否听说“休闲”,何时听说的?•4你认为休闲是指什么?•5怎样学习和研究休闲•6怎样创造休闲活动•7怎样休闲•8休闲对个人生命和生活的意义•9闲的无聊,闲得想死吗在什么地方卖啤酒咖啡馆卖啤酒•日前,星巴克咖啡公司开始在西雅图的三家分店销售葡萄酒与啤酒。
据说这是因为它在全球的上千家分店倒闭,不得已为之,并有逐步在其他分店推广的打算。
•在咖啡馆里卖酒星巴克不是首创,我们身边很多的咖啡馆都有各种酒水出售,不过如星巴克这般大牌并一直坚持不卖酒的,恐怕很难见到第二家。
可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咖啡馆这个名字吗?•去咖啡馆的人都是为了喝咖啡吗?•咖啡馆中的腔调•咖啡馆刚刚出现的时候,贵族气十足,不过只过了很短的时间,咖啡馆就成为大量中产阶级和平民的休闲娱乐和聚会场所。
至于酒,不光有葡萄酒、啤酒,还有大量的洋酒,各色鸡尾酒。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酒倒成了咖啡馆最主要的东西。
•其实很简单,多数人都只是把咖啡馆当成了一个沙龙,一个可以高谈阔论,可以浅吟低唱,可以放纵行止,不拘本色的地方。
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咖啡馆最主要的文化。
•咖啡馆的腔调是休闲,咖啡馆的文化史休闲。
咖啡馆是休闲场所。
•我们去麦当劳、肯德基就是为了吃汉堡、喝可乐吗?•大连森林动物园•鸟馆里面有很多漂亮的鹦鹉,有只长嘴鹦鹉色彩艳丽,引人注目。
•灵长类区有只很聪明的大猩猩,会鼓掌作揖,一边吃游客扔过去的橘子香蕉还一边不住的点头鼓掌,引得众人笑声不断。
•鸵鸟和骆驼,骆驼是关在圈里的,伸手出去它们会以为要喂食,都会过来舔你的手,还不时会流点口水在你手上,呵呵。
羊驼是放养的,可以自由活动,它们经常跑来喝骆驼圈里水槽中的水,有时骆驼会愤怒的赶走它们,但不一会羊驼又会若无其事的跑回来抢水喝。
•小羊驼会乖巧的跟在母羊驼后面,不时钻到身子底下。
在这里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人与动物是如此的接近。
大清花土豆泥一休闲的概念与特征(一)休闲的概念:视角很多,观点很多,从古自今,从中到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古希腊人的休闲观念•“休闲”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学中,与古希腊单词中的schole一词相关。
schole 表示平静、和平、休闲、自由时间等意义,其中的“闲”与“自由”指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指必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深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
•古希腊人认为,“休闲”本身是需要学习才能做到的。
休闲不是像吃喝一样不学自会的本能活动,也不是游手好闲的“娱乐”活动。
•休闲是人的一种精神态度,是人的一种沉思能力,是人的灵魂的场所,是人获得自由、快乐、体验、创造的源泉,是人们学会止欲、产生美德的条件,是人“成为人”的重要途径。
•2中世纪,天主教认为休闲是一种心灵,即宗教的态度。
•3近代现代学者的观点•(1)凡勃伦认为,休闲是一种阶级的社会象征•(2)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在平和的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
•(3)休闲是离开正规的义务,在正规时间里进行娱乐和活动。
(美国《里特莱辞典》)•(4)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他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驱动下的行动。
杰弗瑞?戈比的观点•(5)休闲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从中得到幸福与满足的、与个人内心世界密切相关的体验与心态。
约翰?纽林格的观点•(6)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不在于维持生计,在于很多快乐。
R皮尔斯的观点•(7)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杜马哲迪尔的观点•(8)休闲即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积极的活动中。
马克思的观点•4中国学者的观点(1)马惠娣观点:•休闲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生命状态,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
•“休闲”一词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
•休闲是指已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
•休闲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休闲的形态分为“世俗的”和“信仰的”两种。
•“世俗的休闲”追求行为的自由,它不受正义、秩序、责任、美德所羁绊;而且,它往往带有很大的生物性、随意性,只在于感性需要的满足;甚至常常将人带入虚假的自由中,刹那间的快感只能是稍纵即逝。
空虚、无助、百无聊赖是最重要的特征。
在没有精神消遣的休闲中,人的生活会感到与地狱相伴。
•“信仰的休闲”追求精神的自由,尤其强调寻求真理的自由,它是人的尊严和美德的体现。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他的休闲状态中,努力于对自由、快乐、美德、理性、创造目标的追求。
•(2)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自我实现与发展。
张广瑞观点•(3)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中,用于满足精神生活之需要所从事的各种活动。
王雅林的观点•休闲的标准是自由、愉快、幸福、轻松专注、自我满足、创造性强,有成就感。
人的自由感是休闲与否的内在标准。
(4)休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休闲活动。
李仲广观点(5)休闲是人们在个人自由时间内,自发选择和参与有利于身体的休息和体能的恢复,并能产生内心愉悦感的体验性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马勇的观点(6)休闲是人在自由时间自主从事自己所爱的活动,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状态和心态。
我的观点(二)休闲的特征•1解脱感:休闲是生存以外的活动,从人的各种义务和约束中解脱。
•2自由性:自由时间,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行为,自我体验,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3趣味性:快乐,轻松、消遣。
•4建设性:休闲是人身体能恢复,身体强健,理智清醒,道德高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休闲的判别标准•1活动中感觉自由•2活动是个人自愿进行的•3个人觉得胜任该活动•4活动是有益的•休闲的标准是自由、愉快、幸福、轻松专注、自我满足、创造性强,有成就感。
•人的自由感是休闲与否的内在标准。
••二、休闲产生的条件(一)条件:•1有闲暇•2自发决定,自由创造、自由参与•3有休闲的愿望或目的•4有实现休闲愿望或目的的物质条件(二)闲暇:•1闲暇的概念闲暇是摆脱了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的时间,是主要用于休息、娱乐、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
•社会学家将个人时间分为个人必须时间、工作时间、闲暇。
•2闲暇的表现形式:日闲暇;公休日(周末、节假日);其他闲暇(非失业赋闲、奖励假期)。
•3闲暇与休闲关系•闲暇是休闲的前提条件。
•休闲是指自由时间,休闲是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心态。
•三休闲的作用与本质(一)休闲的作用•1促进人的休息和健康:休闲可以消除连带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疲劳,恢复体力,保持健康。
•2转换心情:通过休闲活动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得到快乐,得到学习和修养,得到平衡发展,促进心理健康。
•3促进人自我开发,休闲使人自我表现,开发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4休闲为人的闲暇生活服务•5休闲是人自由、幸福、快乐的源泉•6休闲减少自杀和反社会行为。
•7休闲创造巨大经济效益•8休闲促进环保行为,促进社会福利。
•9休闲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二)休闲的本质•休闲的本质是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实现的活动,是安宁、沉思的状态,是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是人的自由自在,是人的精神追求和意境,是人生活的目的。
休闲的本质是人自由生存与发展。
•休闲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是一种心灵。
•休闲是随心所欲。
•四、休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一)人类对休闲的认识非常久远。
•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安宁生活等休闲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深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
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二)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马克思在1862年完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的广阔天地”。
•(三)休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研究发端于美国,以1899年凡勃伦(ThorsteinVeblen)出版《有闲阶级论》(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一书为现代休闲学诞生的标志。
该书记载了19世纪后期富裕的“有闲阶级”娱乐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有关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概念,此观点对后代的影响极大。
•“炫耀性消费”是指旨在摆阔气、炫耀自身财产、身份和地位而非出于需要而花钱购物的消费行为。
•1963年,皮普尔发表《休闲:文化的基础》,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关注神圣庆典时的休闲思想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和意义,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的很多社会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国际社会正步入新的社会休闲伦理观和娱乐道德观的大众休闲时代。
•197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国际闲暇会议,通过《休闲宪章》。
•1998年10月30日。
世界休闲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第五届世界休闲大会,发表《圣保罗宣言》。
•随着休闲观念的更新、休闲产业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促使一批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的角度探讨休闲问题,休闲也因而从哲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延伸、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多学科共同研究休闲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局面,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经济学等不同的分支学科百花齐放,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四)中国的休闲研究•1中国休闲学研究的首倡者是中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于光远教授。
•21992年,王雅林、董鸿扬主编《闲暇社会学》出版,开启中国休闲学研究先河。
•3中国休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是马惠娣•4中国学者的休闲研究成果•2003年1月,王雅林主编《城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上海、天津、哈尔滨三个城市居民休闲行为为研究对象,论述中国城市居民休闲时间、生活变化及社会新问题;•2004年,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休闲学科基础知识的着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