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实用技术第一讲彻底清塘消毒,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什么要清塘消毒清塘的作用不清塘的危害性清塘方法及药物选用彻底清塘消毒,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什么清塘消毒池塘是螃蟹赖以生存的场所,池塘水是河蟹生活第一要素,池塘清整消毒好坏,直接影响河蟹养殖规格、产量、蟹品质,回捕率和经济效益。
清整池塘消毒是改善生产条件,营造良好的河蟹生长环境、好的场所,起到重要作用。
如不彻底清塘消毒危害性有:其一,池塘淤泥越积越深,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不仅会造成池塘水被有机物所污染,还因有机物分解而消耗池塘水体中大量溶解氧。
池塘蓄水量下降,面积相应减少,同时给寄生虫病原体提供潜伏生存的场所,待有害物质病菌越聚越多,当条件成熟时,各种病菌会爆发出来,水体产生富营养化,严重缺氧,有害的藻类大量繁殖生长。
如蓝藻、绿藻、青苔等,水质恶化,使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pH值超标,河蟹吃食下降,蜕壳生长缓慢或蜕壳不遂、软壳等。
有毒气体含量超标,导致河蟹慢性中毒,缺氧严重窒息死亡;其二,不清除野杂鱼、青苔等,争水体、争溶氧争饵料,饵料利用率不高,成本加大,鱼使水体浑浊,加上青苔污质古拙在水草上,生产中期使水草枯烂,严重污染水质,水草量下降,影响河蟹蜕壳生长所需要的水草。
有的养殖户没有在彻底清塘时清死野杂鱼,在4-5月份,水温22-25℃以上,用高浓度的清塘灵、清鱼灵等农药,将河蟹清的二十多天不吃食或吃食下降,甚至有的用药不甚,剂量超标,造成河蟹中毒死亡,还有的河蟹一个月后才能回复正常生长,严重影响河蟹蜕壳生长及河蟹生长周期;其三,不清塘消毒切断病原体,使病原体传播、有害藻类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需要不断用药,有些养殖户治疗蟹病及清塘,使用一些剧毒农药,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抗药性增强,因而,用药浓度就需要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本塘扣蟹未清除,病菌在扣蟹间相互传播。
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半城、临淮、龙集等乡镇的一些养殖户不懂河蟹生活习性,争取“套着养”,在六月份补充Ⅶ期幼蟹和成蟹混养,因规格悬殊造成河蟹占地盘、争水面、争溶氧、争食、相互格斗残杀,成活率下降。
还有的“连塘流着养”将池塘套养扣蟹不清除,留着下年养。
不知道塘内有多少扣蟹,应该放多少心中无数,而且留下的扣蟹已达半成熟了,蜕壳次数少了,影响池塘环境改良和全年的放养计划。
有些养殖户将成蟹起捕后,暂养在原塘内利用价格时间差,暂养到1-2月份,严重影响到清塘除野,消毒。
不能利用生产休塘空时,利用“冬冻春晒”改良土壤,释放出底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使池塘没有一段休塘时间,让水草再生,培育肥水,改善生态环境,不进影响全年生产计划。
尤其是早放养,早选优质蟹种早开食或河蟹生长周期。
甚至有的养殖户在养殖生产中,到6、7月份看到蟹塘中野杂鱼较多,争水面、争饵料。
用清塘灵药物杀死野杂鱼,使河蟹用药后十几天不吃食,有的塘口一个月才恢复正常,严重影响河蟹健康生长,有的用药不甚造成河蟹中毒死亡。
清塘消毒的作用清塘晒塘是改善生产条件和河蟹生活环境重要一环,通过药物清塘消毒,能杀死寄生虫、病原体、野杂鱼,彻底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减少病害发生,降低药物成本和药物残留,提高饵料利用率。
经过“冬冻春晒”,让池底土壤松动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散发出来,能促使pH值稳定3、清塘药物选择最佳清塘药物有漂白粉、生石灰、敌百虫、硫酸铜等,这些药物的毒性低,残留少,不影响河蟹的生长发育和水草生长。
同时能增加水体钙质,如池塘产生过蓝、绿藻和青苔的,最好用硫酸铜彻底杀死。
不论用哪种清塘药物,要安全、低毒、少残留,还要根据本塘翌年发病,病原体有害藻类,寄生虫、敌害等而定使用药物。
一般用硫酸铜杀死青苔,每亩水深1米用量1-2斤,生石灰每亩水深0.5米,用量250-500斤,漂白粉每亩水深1米用量60斤。
本地区池塘大部分都缺磷、钙,最好在清塘后10天左右,使用过磷酸钙,每亩用量5斤,补充池塘缺磷钙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河蟹蜕壳。
第二讲苗种选择,严把质量关蟹苗选择,严把质量关蟹种选择时质量的鉴别科学放养,合理模式苗种是养好蟹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计划的实现,也是养蟹成功和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全国河蟹养殖快速发展,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苗种,在苗种利益的驱动下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苗种生产和单位行业标准去执行,只讲效益,不讲质量,忽视种质选优,出现亲蟹近亲交配、亲蟹个体小、性腺未达到成熟、品系品质退化、品种混杂等现象。
使得亲蟹繁殖的后代生长速度缓慢,性早熟,生长个体偏小,抗病能力差,发病率高等。
严格把握苗种质量关。
蟹苗选择鉴别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蟹苗生产能力、生产单位技术力量,生产单位购买亲蟹个体大小,亲蟹来源、亲蟹体形体色等。
看淡化时间现在露天育苗一般要求三天以上盐度千分之三,如淡化不到位,影响成活率和成败。
看体质。
要求大眼幼体出池每斤6-8万只,规格均匀,体制肥壮(说明饵料投喂足)。
看体色。
大眼幼体呈淡黄色,躯体透明,体表无污物。
如果发现发白,发暗,不能拿病苗。
看样桶。
将部分大眼幼体放在样桶里,搅动蟹苗顶流而游,不成团,灭有白头红头。
如不顶流而游,成团,沉在桶底部,有白头红头,规格不均匀,肢体张开,说明苗质差,带病苗,不宜购买。
嘴含鉴别质量。
将大眼幼体几个或十几个含在嘴里,缺氧条件下,然后拿出来,活泼,爬行敏捷说明蟹苗质量较好。
看腰点。
拿苗前看大眼幼体腰点明显,发黑,可以运输。
如果腰点不齐,不明显,说明苗较嫩。
天气热,温度高时,只要淡化到位,见到腰点就能拿,过老也不宜运输。
蟹种选择。
具体要掌握蟹苗来源,育种场地。
鉴别蟹种质量唯一标志,主要看蟹种外部特征:体色呈半透明,呈黄褐色,体质健壮,个体整齐,均匀,个体大小不能悬殊过大,因为河蟹有争食、格斗、互相残杀的习性。
同时规格悬殊大也不能同步蜕壳,蜕壳的河蟹变成了其他河蟹的美味大餐。
尤其是在拿苗时按斤称的,一定要注意规格均匀。
附肢齐全,无性早熟的扣蟹,行动活泼,爬行敏捷,色泽透明不暗,体表清洁无污物,体表步足无花纹。
同时在拿蟹种时,要求起捕蟹种暂养时间不宜过长或冬天起捕运输使其机体损伤受伤,影响河蟹放养后第一次蜕壳,如机体受伤严重,往往很难完成第一次蜕壳,并可能由此造成死亡。
另外,在目前亲蟹品质退化,品种混杂,我认为采取早放养,早适应生长环境,早开食,早生长,能较好的增加河蟹的养殖周期,促使和谐第一次蜕壳。
因河蟹以蜕壳生长为计算单位,没蜕一次壳就增大增重。
同时拿蟹种要坚持以下外部观察而定是否拿蟹种。
我国的淡水养殖河蟹品系分为三个水系品种。
长江水系河蟹—特点: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河蟹,且回捕率高,养殖效益好。
运河水系河蟹—特点:前期生长速度快,成熟早,成蟹个体不大,一般不能超过3两,且回捕率低,特别是成熟早在八月份不起捕上市最后产量明显下降。
珠江水系河蟹—特点:受养殖环境,水域特点影响较大,一般只在浙江温州、温岭、珠江河福建一带养殖。
到我们这里养殖,生长速度同长江水系河蟹,外部特征也相似,但是成活率较低。
那蟹种坚持看以下几点,观察外部特征是最重要的。
看水系。
根据长江水系蟹种主要特征进行选择,主要看外部特征和观察。
长江水系河蟹蟹种外部特征:颜色。
背甲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光泽明亮,显得透明,不发暗。
头胸甲背面平,宽阔成方形。
看侧齿、额齿。
背甲前缘各有4对侧齿,4个额齿,很明显,侧齿向后,额齿越深越好,齿均匀尖锐,像锯齿一样尖。
看鳃丝。
大螯步足。
不足长而宽,大螯和第四步足有绒毛,指甲像月牙形向后弯曲。
看亲本。
要求用于繁殖后代的亲本重量雄蟹在175克以上,雌蟹125克以上。
所以说在经常拿蟹种合作单位,首先到育苗场看亲蟹个体,并且了解他拿的亲蟹的生产地。
(外湖大面积自然湖泊自然生长和池塘亲蟹繁殖的后代不一样,因外湖自然,而池塘面积小环境差,病菌多,个体小等)。
看蟹种是否性早熟。
性早熟蟹种应剔除,因早成熟蜕壳次数少没有养殖价值。
看性早熟标志:看腹脐是否圆而薄,看蟹黄量,看体色呈绿色。
看培育写中的水域。
应为淡水,不得是盐度高的水域培育性腺早熟趋势,同时了解培育是否有上年的幼蟹没有上市扣蟹,有就是懒蟹不能拿作扣蟹,否则影响生长、成活率和回捕率。
看体质。
体质健壮,应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爬行敏捷,规格整齐,大小规格不能悬殊过大。
因目前购蟹种以称为准,不是手捡的,购蟹种规格悬殊很大。
请同志们注意规格大小对生产危害很大:(1)占水体(2)争饵料(3)争溶解氧(4)占地盘-河蟹有占地盘的习性(5)大小相互格斗影响成活率。
放养。
放养量要根据池塘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如:水源、池塘水位、水草、螺蛳、饲料、资金来源、管理水平、蟹上市规格、产量等等。
还要瞄准市场的需求,不有“盲目追求,以多取胜”,实行高密度放养。
因资金短缺,饲料不足,水草水源不充沛,池塘水质差,环境不好,超负荷生产,严重制约河蟹蜕壳生长发育,使其产量下降,上市规格偏小,经济效益不高,从而亏本,得不偿失。
所以在河蟹养殖中,要选择一个适合本塘的最佳生产方案,不能盲目生产,要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要按照河蟹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和对池塘环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放养。
因塘而宜,实行“稀放精养”,提高回捕率,饵料利用率,提高亩产量和上市规格。
一般网围塘口每亩放养量600-800只,每斤50-60只,精粗养塘,每亩放养800-1200只,每斤60-80只。
建议:肥水塘适当放养花白鲢吃浮游藻类或青虾吃掉底栖动物、碎屑、藻类等。
高密度放养有以下几点不利因素:河蟹有占地盘的习性争食性争水体争溶氧。
河蟹养殖对溶氧要求很高,溶氧是关键。
溶氧达不到,水体产生有害气体,蟹蜕壳有影响,吃食下降,饲料利用率不高,浪费。
加资金周转量,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使饲料跟不上。
饵料不足,营养不好,产量下降高密度放养需大量投饵,造成水质恶化。
池塘条件达不到,环境不好,河蟹生长不好,发病率高,回捕率低,效益不好。
饵料成本大,给资金周转带来较大压力。
池塘生态环境达不到,引发水质污染,导致河蟹生病。
第三讲饲料河蟹饵料种类及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搭配科学合理投喂是节省饲料成本的主要措施补充天然饵料是减少投饵料量节省成本的手段河蟹是杂食动物,以动物植物饵料为主,荤素都吃,讲究营养,吃食凶猛,还有耐饥饿能力,争食格斗习惯。
饵料是河蟹生长发育的基础,饵料投喂饵料营养搭配是节省饵料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
以为河蟹饵料成本占养殖的70-75%,所以节省饲料成本是增加养殖效益的主要手段。
河蟹饵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动物性饵料:鱼虾,冰鱼,鸡鸭下脚料,螺蚬等底栖动物。
植物性饵料:水草,底栖植物,豆类,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
人工配合饲料、颗粒饲料和自己人工加工配合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