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课件
4、水质管理
(1)早期水质培养 (2)各期幼体水质管理要求: Z1时,一般不换水,在Z1变Z2的 前一天,开始 换水,换水量一般为20%左右; Z3时换水量为30%左右; Z4时每天换水1/3~1/2; Z5时每天换水50%~100%; 大眼幼体时每天换水100%以上,每天换水1—2 次。 网目:120→100→80→60→40→20 换水注意事项:
2、越冬期间的管理
①饵料投喂:早期(水温一般在10℃左右)可 适当投喂一些小杂鱼或在池边水位线上插一些 高粱穗。注意投喂小杂鱼的数量不宜过多,以 免败坏水质。 ②防逃:每天坚持巡池,认真观察河蟹的活动 以及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情况、防逃设施有无 损坏等,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③封冰后管理:打冰眼、扫雪。
二、河蟹繁殖生物学
(一)交配生殖 1、交配: 水温: 盐度: 水质: 2、产卵:雌蟹交配后,一般在水温9—12℃。 海水盐度8~33时,约经7~16小时获产。 产卵量:
(二)受精卵胚胎发育
受精卵→细胞分裂→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 期→眼点期→心跳期→膜内无节幼体期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适宜范围内,水温越高,速度越快。在23~ 25℃左右时,只需20天左右,幼体即能孵化 出膜。 在10~18℃下,则需1~2个月才能完成胚胎发 育。 在自然界中,整个胚胎发育可达4~5个月之久。 在27~28℃的高温环境下,容易造成胚胎死 亡。
(五)人工育苗技术
1、布苗前准备工作 (1)清池消毒: (2)育苗用水的贮备: 海水的贮备方法同中国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 淡水的贮备方法是:要求有2—3个淡水沉淀池, 每个沉淀池在2—5亩左右。 (3)其它准备工作:
2、布苗
布苗时机: 水温至19~20℃、盐度20~30‰、pH值7.5~ 8.5。 布苗密度:一般控制在25~35万尾/立方米; 密度的确定方法:
第三章 河蟹的养殖技术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与形态构造 (一)分类 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 Milne-Edward) 俗名河蟹、大闸蟹。 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
(二)外部形态
河蟹的背面一般呈墨绿色,有时也呈赭黄色, 腹面灰白色。 它的身体分二部分:头胸部和腹部。河蟹的头 部和胸部合在一起,组成头胸部,腹部比较退 化,折贴于头胸部之下。五对胸足伸展于头胸 部的两侧,左右对称。头胸部和腹部都有附肢。
(三)内部构造
与对虾相似,同样具有: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 排泄器官 : 神经系统 : 感觉器官 : 生殖系统 :
二、生活习性
(一)栖居 (二)食性 (三)感觉与运动 (四)自切和再生
三、生殖习性
(一)生殖洄游 (二)性腺发育
放苗时机和放养密度
暂养20d 1500—2000只/500g 放养密度: 30000只/亩左右 产量达180—200斤/亩,规格:100— 120只/500g
(二)幼蟹养殖
1、稻田的准备: 2、放养密度 :
2、大眼幼体
3、幼蟹
(四)河蟹繁殖的生态条件
1、盐度: 2、温度:试验表明,河蟹繁殖适宜的水温范 围内19~25℃,而选择在21~25℃的温度育 苗更好。 3、pH值:河蟹繁殖适宜的pH值为7.2~9.0, 4、溶解氧:应保持池水含氧量在4mg/L以上, 5、三态氮: 6、光照: 7、饵料:
(三)幼体变态
河蟹幼体期分: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 三个阶段。 蚤状幼体分五期,经五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 次蜕壳才逐渐长成成体。
1、蚤状幼体
蚤状幼体外形略似水蚤,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近似球形,具一背刺、一额刺和两枚侧刺; 一对复眼;两对触角;一对大颌、两对小颌和两 对颌足。腹部狭长,共6节或7节,尾节分叉。后 期的蚤状幼体第三颌足和五对胸足及腹肢也分期 逐渐发育。 蚤状幼体分五期,各期形态上的主要区别为:第 一、第二颌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和尾叉内侧 缘的刚毛对数以及胸足与腹肢的雏芽出现与否。 其颌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依次为4、6、8、 10、12根,每变态一次增加2根刚毛; 尾叉内侧缘的刚毛对数依次为3、3、4、4、5对。
三、河蟹的人工繁殖
(一)亲蟹的暂养 抱卵蟹的获得有两种办法:一是捕捉天然抱 卵蟹;二是养殖的成蟹;
1、亲蟹的选购
其选择标准为:身体健壮、肢体齐全、无伤无 病、外观呈“青背白肚,红毛金爪”; 个体规格为:雌蟹100克/只左右、雄蟹100~ 150克/只左右;雌雄比例2~3:1。 选留时间北方一般在国庆节前后,南方稍晚。 选择亲蟹的注意事项: ①要了解所选购亲蟹的种苗来源。最好选择适 合于本地生长繁殖的成蟹。 ②雌雄蟹最好异地选购。
(三)清池消毒
育苗结束排干水→封闭闸门→冻→ 清池→修整→消毒
(四)进水消毒
进水时间: 进水要求: 消毒时间: 消毒剂及浓度:
二、抱卵蟹的培育
同工厂化人工育苗
三、布苗
种蟹消毒
布苗密度 网箱放置
四、投饵
河蟹各期幼体轮虫投喂量 单位:斤/亩 Z1: 3~5 Z2: 5~10 Z3: 10~20 Z4: 20~40 Z5 :40~60 P:60 ~80
亲蟹的运输
把亲蟹装入聚乙烯网袋中,力求蟹体平放, 扎牢袋口,使亲蟹在袋内不能活动,以减 少亲蟹附肢的脱落和本身体力的消耗。 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潮湿;防止风吹、日 晒、雨淋,也不宜放在高温或不通风的车 厢内。
2、暂养育肥
购回的亲蟹应雌、雄分池饲养育肥,加强管理 暂养池:面积一般为1~5亩,水深1~1.5米。放 养密度为250~500公斤/亩。 无淤泥、使用前消毒、做好防逃设施; 注意:淡水育肥。 亲蟹的饲养管理工作主要有三点: 投饵: 换水: 防逃:
3、投饵
各期蚤状幼体投饵要点: 大眼幼体的投喂: 各种饵料的投喂方法: 单细胞藻类、螺旋藻粉、鸡蛋黄 、光合细菌、 微囊颗粒饵料 轮虫 桡足类和枝角类 丰年虫无节幼体 鱼肉糜
(3)幼体摄食量的判断标准
活体饵料 : 代用饵料 : 一种方法是检查水体中饵料的密度, 另一种方法是检查幼体胃,肠饱满程度。
四、蜕壳与生长
河蟹的蜕壳机制与对虾相似。
河蟹的生活史
受精卵 胚胎发育 蚤状幼体 5次蜕皮 大 眼幼体 索饵洄游 幼蟹(扣蟹)越冬 养 殖 成蟹 生殖洄游 受精卵
第二节 河蟹的人工育苗技术
一、育苗场的建设 同中国对虾的育苗场建设相似: 包括育苗池、饵料池,以及供水系统、加温系 统、供气系统、供电系统等等。 另外在河蟹育苗过程中,要求有淡化过程,所以 还要求有充足的淡水资源。
(二)交配
1、交配池 要求与亲蟹暂养池相同,面积1~2亩,池 深1.0米左右,池底无淤泥,有防逃设施。 在使用之前同样要进行药物清塘,方法同 暂养池消毒方法一样。 亲蟹暂养池也可兼作交配池,但需在交配 前将原池内水抽出,注入经沉淀的海水, 再将一定数量的雌蟹或雄蟹放入即可。 2、交配 按雌雄性比2—3 :1的比例,放入盐度为 18~30的交配池中,放养密度为5~10只/ 平方米。适宜水温为8~12℃。
雌性卵巢发育大致可分成六期:
Ⅰ期:性腺乳白色,细小,重0.1~0.4克。 Ⅱ期:卵巢呈淡粉红色或乳白色,较膨大,比第Ⅰ期增重 1倍多,重量为0.4~1克。肉眼能分辨雌雄性腺。 Ⅲ期:卵巢呈紫色或淡黄色,体积增大,重1~2.3克。肉 眼可见细小卵粒。 Ⅳ期:卵巢呈紫褐色或赤豆沙色,重量5.3~9.5克,接近 或超过肝重,成熟系数达4.1~6.8%。卵粒可见。 Ⅴ期:卵巢呈紫酱色或赤豆沙色,体积增大,重量10.3~ 18.3克,充满头胸甲下。卵巢柔软,卵粒大小均匀,游 离松散。成熟系数达8~14%,卵巢重超过肝重2.5倍。 Ⅵ期:卵巢因过熟而退化,出现黄色或枯黄色退化卵粒, 过熟卵可占卵巢的1/4~2/5。
(3)吸污管理
蚤状幼体2期至蚤状幼体5期
5、充气
(1)各期幼体对溶氧的要求: 充气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水体中的溶解 氧,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投喂的饵料能长时间悬浮 于水体中以及使幼体分布均匀。 在Z1、Z2阶段,充气量的大小以能使水面呈微 波状,充气量约为水体的0.5%; Z3时增加充气量至1%; Z4、Z5和P阶段充气量应增吕到1.5%~2%,使 水面呈沸腾状至剧烈沸腾状。 充气时注意事项:
五、出苗
出苗时间: 出苗方法:
六、淡化
七、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应 注意的关键问题 河蟹入池孵幼前的水质调控 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池水pH值 调控 挠足类的控制与利用 轮虫培养池的水质调控 利氏才女虫幼虫的防治方法
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原理
人工生态育苗是根据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 间的相互共生、群落成层性等特点,充分利用 生物赖以生存的光、热、食、空等自然资源 .
9、淡化出苗
(1)淡化用水 (2)淡化方法 (3)出苗
第三节 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期间 的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