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访谈节目的布光方法和技巧(河北电视台灯光科刘伟)从事电视灯光工作多年来,参加了很多实景的访谈节目和主持人出像的拍摄,经历了拍出漂亮画面的快乐,也体会了不能解决问题的苦闷,在此总结经验和教训,与诸位同仁商榷。
下面我就通过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讨论实景访谈节目的布光方法和技巧。
首先介绍我对拍摄实景时要做的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一、实景场地的选择,包括四个方面:(1)与节目部门沟通,要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节目形式和后期制作方案,尤其要与摄像师沟通,尽量提前确定机位和人物位置。
往深一层说,就是要了解合作对象的审美和艺术要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场地的选择,按说是摄像师的工作,可是拍摄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我们灯光工作的开展,因此务必要自己经心,首先看空间,电视是通过二维画面表现三维空间,如果本身的三维空间就很狭小要表现很好的空间感,无异于痴人说梦,开阔的空间才好设置人物站位、摄像机位和灯位。
人物和背景要尽量离的远一些,这样既便于逆光的设置也便于体现人物和背景的距离。
高度方面要尽量高一些,如果灯位没有足够的高度,人物和背景没有足够的距离,人物光会把背景照得太亮,人的影子也会落到背景上面,会给自己造成棘手的局面。
其次看背景,最好的背景是有纵深感,有透视感,比如窗户、走廊、甚至比较大一些的墙角都行,最好不是一面堵得严严实实的墙面,就算是墙面的话,也尽量不要让人物、机位和墙面成90º角,看一看能否成一个锐角的夹角,这样利用斜面和斜线打破横平竖直的呆板感觉,也许会好一些。
其次,背景色调的选择,最主要的一点是尽量避免反光强度大的材质,否则光斑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然后是色调不要太深,因为我们带的灯具有限,用来做景光的灯具比较少。
再次,如果镜头中通过门窗带到了室外的景物,那么就要尽量挑选有草坪、树木或者阴影较多的位置,否则将很难在亮度上做到平衡。
(3)确定灯具种类和数量,关于灯具种类的选择,有三步要思考的内容:先考虑色温,如果是日景拍摄,自然光的照度比较高,透光面比较大无法遮挡减弱自然光,就要选用高色温的镝灯灯具,反之则可选用热光源灯具;其次是灯具的功率,一般在茶馆、咖啡厅、民居等室内拍摄两三个人的访谈时,镝灯配置、 575w、200w,热光源配置1kw、800w、500w等型号即可,功率再大的话负载和耗电量都将成为困难。
再次是不同光质灯具的选择,镝灯一般都是聚光灯,而热光源我一般喜欢将聚光灯和泛光灯两种配合使用,泛光灯主要是800w红头灯,便携且光效较高,只是顶角式灯管易坏,是个缺点。
最后是灯具的数量,这是没有定数的,2—3人访谈节目的人物光用4支灯就能解决,可是要考虑景光的处理就要因地制宜了。
(4)问清楚该场地的用电负荷量和接电位置。
在头脑中大概形成了布光想法,确定了灯具种类和数量之后,我们就可以预算出所用灯具的总功率了,在此基础上做出20%的余量,基本就可以确定用电负荷量。
接下来就要看准确墙壁插座有几个,能否使用,与拍摄地点的距离,如果墙壁电源负荷不够,就要寻找电源闸箱,考虑接三相电自带配电箱分线了。
二、携带器材,除了灯具、线材之外,辅助器材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如电线转接头、备用灯泡、工具包、万用表(先测量现场电压)、配电盒、三相电缆、绝缘胶布、柔光纸、雷登纸、蝶布、反光板、黑旗板、胶带、黑卡纸、小夹子、铁丝等等,有条件的话带上魔术腿最好或者多带两个灯架。
在出发前一定要试灯,检查灯具、灯泡、线缆,如果在这一步偷懒了,将来到了外景吃苦受罪的是自己。
三、布光方法。
双人访谈布光图,如图A所示,三人访谈布光图,如图B所示。
这些图都是灯光专业书上最基本的知识,在此重复的目的是想说书上的理论总结没有错,照着做不会犯大错误,有些人用了说效果不好是因为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因地制宜。
四、布光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了不同场地拍摄的经验,有一些规律性的技巧,主要有三点:1、定灯位,首先请摄像师定好机位,定好人物位置,然后依据心中的基本布光图去布光,有穿帮的或者无法按布光图定位的时候就调整灯位。
有两个字要记住,一是巧,巧妙的利用拍摄场地的各种光源,由于现场光源的色温与专业光源不匹配,可以利用这些光源作为景光和人物逆光,这样既可以节省出专业灯具做别的用途又可以为现场拍摄省些电量,要记住:拍摄现场所有的光源都应当为我所用。
二是借,是考虑能用两个灯完成的看能不能用一个灯实现,因为拍外景时受到用电负荷量和携带不便等问题限制,不可能很多灯。
但前提是要有主次的概念,定好一个灯位之后,考虑清楚这个灯是干什么用的,其目的实现没有如果实现了再考虑是否可以放大一些焦距或者打开一些遮扉用来捎带别人的逆光或其它的景光。
2、减照度,一般人的思维是看监视器的画面上,哪里亮度不够就在那里补灯,可是作为电视灯光师就不能如此,脑子里必须时刻有一根弦儿——摄像机的光圈,只要光圈值够用就要考虑到减光,除了灯具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多一个灯就会多一个影子。
那么什么样的光圈值是够用呢那么我就先谈谈最佳光圈值,摄像机本身对照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照度低时可以开大光圈,照度高时可以缩小光圈,但是光圈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如景深、信噪比、图像清晰度等。
从摄影镜头的技术性能对摄像机影像的影响分析,当摄影镜头光圈值开到最大 (F值最小)时,光晕(摄影镜头球差与慧差所引起的成像模糊现象)尤为明显,适当减少光圈开度(提高光圈的F值),可以减小球差和慧差,即减少光晕,提高影像的清晰度,但光圈过小,将由于衍射现象而降低影像的清晰度,所以,在光圈的调节范围内必有一个折衷的位置,在该处对球差、慧差和衍射现象均较小,这个折衷的光圈值为镜头的最佳光圈。
一般最佳光圈位于镜头最大光圈(f 值最小)缩小3级左右的位置上。
作为外出录制节目如果达不到最佳光圈值,只要能做到最大光圈收一档也就可以说是够用了,收一档是为了给摄像师留一点儿余地,也是“势不可以用尽”之意。
3、遮杂光,在外景拍摄时,最常遇到的杂光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光把不该亮的景物照亮了,二种是景物光照到了人物的脸上或者身上,三种是人物的逆光上脸。
确定灯位没有问题之后,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遮挡,黑卡纸、黑旗板、反光板、柔光纸等等只要能阻光的物体都可以成为遮挡的工具——我们称之为“挡片”,甚至我们的手掌、身体、或者木条、树枝。
在遮挡杂光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挡片距灯具越近遮挡出来的阴影越虚越不明显,挡片距被照物体越近遮挡出来的阴影越实越明显。
而且运用档片的时候要根据需要选择档片的形状,要根据需要遮挡的效果来灵活的裁剪档片的形状。
接下来再介绍我拍摄过的三个外景并附上照片和灯位图作为案例分析。
案例一,是我台《读书》栏目在春节前的一个实景主持人出像,经与栏目的编导交流,了解到他们这期节目将在春节期间播出,希望有春节的喜庆气氛,但是又不能像别的节目那样的热闹。
与编导、摄像看场地的时候,又了解到这是一个茶楼的大厅,要主持人从楼梯上走下来,通过镜头内运动落幅在中景景别上。
而且在楼梯的右侧是一个落地的大玻璃,恰好是朝向西面,放下帘子之后只能有少部分的自然光进入。
为了实现暖一些的调子,我考虑选用3200k色温的灯具,将来混合光调白之后,整个画面会微微偏暖,表现喜庆气氛。
灯具的选择是这样的:因为主持人要从楼梯走下来很长一段路,我用一个800w红头灯作为逆光铺开一个很大的面积,夹上金黄色纸,想要一种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感觉,主持人面光则选择2kw 聚光灯通过泡沫反光板反射,放置在摄像机左侧30度角的位置,因为室内的自然光已经有一定照度了,一个主光就可以完成任务,辅助光让自然光去做吧。
因为反光板的反射面积很大,基本上可以涵盖主持人从楼梯上端到下端的面积,镜头是固定的全景,主持人由远到近、由暗到明也符合视觉规律。
再用一个800w红头灯夹蓝色纸将楼梯左侧的青灰色砖墙照出层次。
这个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摄像机的最大光圈为,此时开到了,基本也算够用。
比较麻烦的一点就是金黄色的逆光,虽然红头灯有四个遮扉,其溢射的光线仍然会把白墙照的太亮,就用黑卡纸把所有能溢射光线的地方全部包裹严实了,才解决问题。
案例二和案例三,都是我台《公共乐吧》节目的外景,这个节目本来是演播室栏目,去年十一的时候想做一点儿特别的感觉就到两个茶馆里拍摄了。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到了茶馆所有房间都看了一个遍,没有合适的空间,最后选在了廊厅,都以一个走廊为依托,尽量打破呆板的背景。
对于我的布光而言,案例二相对成功了,而案例三则失败了,在此将分别剖析。
案例二,在此次拍摄中,剧组使用了两台摄像机,分别在一二号机位,同时有全景和中近景的录像,我手中有三只800w红头灯和一只500w聚光灯,还有一些柔光纸。
现场的墙面是乳白色壁纸,反光率较高,一定要尽量减少着光,否则背景会比人脸还要亮,将会毫无层次可言。
因为房间的长宽高都十分有限,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灯位和光比。
首先确定人物逆光和主光,与摄像协商请嘉宾坐在走廊与厅的交界线上,从人物后侧选择灯位,既可以作一人的主光又可以作为另一人的逆光,灯具只能藏在横向走廊的两头,但是藏得太深了会被墙挡死,若是靠前又会光线太强无法达到合适光比,于是加了一层4号柔光纸。
然后在两个机位的中间位置将一只红头灯加了两层柔光纸升到接近房顶处,把上遮扉尽量压低到人物的头顶,以避免将墙壁照得太亮。
布光完毕之后,发现两个后侧灯位的溢射光将墙壁照得斑驳了,且因为距离关系人物逆光太强,便用柔光纸包住了红头灯漏光处,再用单张柔光纸夹在红头灯下半部,以减弱逆光的强度。
之后,画面比较干净且有光比有层次,开始录制。
案例三,同样是双机位四个灯,因为是纵向走廊,将一只红头灯藏在圆形多宝架后面作人物逆光,顺两个机位各一只夹单张柔光纸的红头灯。
用500w聚光灯夹一半玫瑰色纸一半浅黄色纸放在画面右侧地下,向上照射人物背后的桃花和暗黄色挂图。
同时,将房顶上茶馆的小射灯大部分调整到画面右侧的绿竹丛和多宝格上,再将走廊上一些射灯调整到青灰色的砖墙上,这样充分利用现场的光源作为景光,使景物层次更加分明。
但是在录制开始时间不长,逆光红头灯坏了,没有备用灯管,只好将作为景光的聚光灯换到了逆光位置,肉眼看着人物逆光虽然弱还是可以接受的。
唉,只是偷了一下懒没有看看监视器,毕竟自己的经验不够丰富,等到录完回来之后再看,监视器上逆光根本没有,人物头发没有层次,如同藏在老鼠洞里说话,悔之莫及!通过以上的经验结和案例分析,可以说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我在这里只能总结一些思维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技巧,仅供大家在工作中借鉴。
任何事情,只有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够少犯错误,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