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措施内容介绍>>目前,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有14种之多,比较常见的有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白血病和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这些病破坏鸡的免疫系统,会引起鸡的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不能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当外界有病毒(细菌)存在时,鸡接触后就会感染,使鸡对多种传染病的感染性增加,导致鸡出现多种疾病的并发、继发或混合感染。
对鸡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诸多难度,同时也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鸡场或养鸡户,都要认真做好鸡免疫抑制病的防制工作。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对生产威胁极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且发病迅速,病情较重。
近些年来,流行出现了新特点,变异毒株不断出现,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防制。
(一)流行特点鸡最易感,一般20~40日龄鸡发病率最高,随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
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在发过病的鸡舍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造成对下批雏鸡的威胁。
其次是免疫不合理导致免疫失败而造成多批次的雏鸡发病。
鸡群感染率可达100%。
此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临床症状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食,昏睡,羽毛松乱,喜卧,震颤,下痢,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病后1~2日死亡。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胸肌、大腿肌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充血或质地较硬,苍白,切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初期法氏囊肿大,水肿,呈紫红色,如紫葡萄样,后期萎缩;肾脏常为苍白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有的病例腺胃黏膜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肠黏膜有条纹状出血。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搞好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鸡的营养水平。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肉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28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或用信得吉康2000只/瓶饮水。
蛋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活苗BJ836或法氏囊多价苗1羽份,滴口或饮水,28日龄用上述苗再免疫1次。
2.防控措施:鸡群发病后,早期应用蛋黄抗体肌肉注射,1毫升/只,可迅速控制疫情;用禽干扰素(四川世红产)1000只/瓶,1次/日,连饮3天。
在饲料中拌入0.4%鸡康灵微粉,连用5~7天。
脱水者可用口服补液盐,也可饮用肾宝或多维葡萄糖及0.1%的盐水,可防止脱水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在用药的同时,提高舍内温度3~5℃(尤其冬春季),可减少死亡,并要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二、鸡马立克氏病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其特征是神经、性腺、虹膜、内脏器官、肌肉等部位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鸡,由于该病传播的广,对未经免疫或免疫失败的鸡群发病后,使鸡出现免疫抑制和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鸡的易感性最强,雏鸡感染后几个月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引起死亡。
因此,该病发生时间在鸡2~5月龄之间,有的在100日龄后才发病。
鸡群发病后每天都有死亡,一般死亡率在10%~3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
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污染环境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月,甚至数年。
(二)临床症状本病依据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
神经型:由于病毒侵害神经,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出现劈*姿势,翅膀下垂,吃不到食、饮不到水,最后饿死或脱水衰竭而死;内脏型:病鸡表现颜面苍白,鸡冠发育不良,极度消瘦,出现腹泻;精神不振、喜卧,不愿走动;眼型和皮肤型均比较少见,病鸡视力减退或失明。
(三)病理变化神经型:可见腰荐神经、坐骨神经增粗、水肿,神经纹理不清或消失;内脏型:多数内脏器官出现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略突出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
肝脏肿大5~6倍,表面粗糙;眼型的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皮肤型:颈部、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大小如黄豆到姆指大。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
目前,预防鸡马立克氏病最有效地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可用火鸡疮疹病毒(HVT)苗,用于雏鸡1日龄(出壳24小时以内),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皮下注射0.2毫升,稀释后的疫苗要在2小时内用完,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5年。
也可用CVI988苗,但保存、运输必须在液氮罐中放置,使用起来不方便,故应用不普遍。
2.防控措施: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可用抗病毒药物(黄芪多糖、板蓝根等)和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用黄芪灵芝精(含黄芪多糖、灵芝多糖、干扰素、电解多维)饮水,50g加水400升,连用3~5天,全天药量集中1次饮完。
也可用禽毒快克拌料,120g拌料200kg,连用3~5天。
也可在饮水中添加氨基酸、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综合症或出血性皮炎综合症,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鸡骨髓、胸腺、法氏囊,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新发现不久,养鸡者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了解和重视。
(一)流行特点仅发生于幼龄的肉鸡和蛋鸡,1~7日龄最易感染。
鸡贫血症抗体在鸡群广泛存在,常与其他疾病如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混合感染。
一旦感染就会造成免疫失败。
(二)临床症状精神沉郁、虚弱,行动迟缓,消瘦,羽毛松乱无光泽,有的肉髯、面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大部分病死鸡翅膀皮下出血,严重的皮肤溃烂呈紫黑色。
粪便为白色、稀便。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贫血、胸肌和腿肌苍白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血液稀薄如水,呈浅红色,凝血时间延长;骨髓颜色变浅,呈黄白色或粉红色;腺胃黏膜点状出血并萎缩,呈深红褐色;法氏囊萎缩,呈半透明状;肝肿大,褪色。
(四)防制措施本病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应及时淘汰弱、残鸡;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黄芪多糖等,同时投给抗菌药物和维生素等,提高鸡群抵抗力,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
四、鸡白血病鸡白血病是一种病型很复杂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淋巴细胞瘤化,呈现异常增殖,在全身很多器官中产生肿瘤性病灶,死亡率很高。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此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国内也时有发生,对养鸡业危害极大。
(一)流行特点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只有鸡易感。
母鸡对淋巴白血病的易感性比公鸡高,日龄愈小对白血病的易感性也愈高,一般在4~10月龄以内的鸡发病率最高。
由带毒种蛋孵出的雏鸡也带有病毒,并可终生从粪便和唾液中大量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二)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发病的鸡都在14周龄以上,到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无明显症状,鸡冠和肉髯可变苍白、皱缩、偶尔变青紫色。
食欲不振,全身衰弱,以致不能站立。
病鸡下痢,母鸡产蛋停止。
病鸡多因衰竭而死亡;成红细胞白血病:有增生与贫血两种类型,增生型特征是血液中出现许多幼稚的成红细胞。
贫血型特征是在血液只驻有较少的未成熟细胞。
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变苍白或青紫色。
病情严重时贫血型鸡冠淡黄色甚至白色;增生型鸡冠苍白或青紫色。
病鸡消瘦,下痢,多个毛囊发生出血。
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贫血型的病程一般较短。
成髓细胞型白血病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骨髓细胞瘤病:一般常见于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头部出现异常突起,胸部和跗骨部有时也有这种肿瘤突起。
病程一般很长;脆性骨质硬化型白血病(骨化石病):两腿发生不正常的肿大和畸形,走路不协调或瘸腿,发育不良,皮肤苍白,贫血。
(三)病理变化淋巴性白血病:在肝、脾和腔上囊可见肿瘤,法氏囊极度肿大。
肿瘤的外观平滑有光泽,质地柔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肝脏比正常肿大数倍,重量也增加,变成灰白色,质地常变脆,肝呈大理石外观。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全身性贫血,肌肉、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增生型肝和脾弥漫性增大,肾肿大的较轻,呈缨红色,质地变脆和柔软。
骨髓增生,呈血红色,并见有出血。
贫血型内脏器官发生萎缩,骨髓苍白和呈胶冻样,骨髓间隙大部分被疏松骨质所代替。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血液中的成髓细胞大量增加;骨髓细胞瘤病:骨骼肿瘤肋骨和肋软骨连接部、后胸骨、下颌骨和鼻软骨等部更常发生,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质地柔软,呈干酪样。
脆性骨质硬化性白血病:小腿骨的骨干部出现病变,很快发生在骨盆骨、肩胛骨和肋骨等部位,但趾骨不发生。
(四)防制措施此病无治疗价值,应做好预防工作。
鸡群中的病鸡和可疑病鸡,必须彻底淘汰。
每隔1~3个月应检查1次,发现病鸡应随时隔离淘汰,以兔广大传染。
孵化用的种蛋和留种用鸡,必须从无病鸡场购入,孵化用具要彻底消毒。
雏鸡应与成鸡分群饲养,防止互相接触。
平时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
白血病毒是通过病鸡的粪便排出,所以饲料、饮水和用具应防止被粪便污染,鸡舍的粪便要彻底清除,运往远离鸡舍的下风头(500米以外),集中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
死亡鸡的尸体要焚烧或深埋。
五、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一种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由一种T—病毒引起。
此病潜伏期短,死亡率高,病鸡肝和脾显著增大。
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流行特点鸡的感染是由火鸡和水禽的传播而引起,也可使用被该病污染的疫苗所致,本病可通过水平传播,鸡和火鸡也可垂直传播,但传播率很低。
(二)临床症状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一般不引起急性死亡,可见到雏鸡发育不良,羽毛生长异常,贫血。
由于末稍神经受损,有时可见到腿软、腿麻痹等运动失调。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肝、脾增大,有针尖大弥散性浸润病变。
脾常见有结节,增大可导致破裂。
肝浅黄褐色,最急性的特征是胆囊肿大。
内脏也可见到结节,较大的结节中央坏死。
外周神经变粗。
(四)防制措施目前,该病尚无有效地防治方法。
一旦发病,对整个鸡群进行淘汰,以防扩大蔓延。
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引进种蛋、种鸡时要慎重,以防疾病的传入。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