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免疫抑制病作用机理及防制(上)
免疫抑制病作用机理及防制(上)
空舍消毒 饮水消毒(粪便污染饲料及饮水)
补充营养
电解质及氨基酸 维生素A (修复上皮細胞) 维生素K (帮助凝血) 维生素E (提高免疫力)
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
流行病学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再羽囊上皮细胞中 复制的传染性病毒,随羽毛、皮屑排通过直接或 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 病毒对1周龄以内的鸡最易感染,随着日龄的增 加易感性降低。
拥挤、斗架
全身适应综合症
可分为三期: 1)动员期: 表现为神经系统抑制、肌肉松弛、水肿、胃肠 粘膜溃疡、胸腺出血、免疫细胞大量减少(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2)抵抗期:损伤现象消失、减轻或加重。 3)衰竭期:肾上腺皮质机能降低,器官机能衰退,甚至休 克、死亡。
应激时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预防和治疗
血清二型
不感染鸡 与第一型无交叉反应(<10%)
临床症状
眼观
病鸡沉郁、无食欲、羽毛逆立、呈蹲姿、微微振顫、肛 门污秽。
消化道症狀
初期排水样便,恢復期排绿色便。 垫料潮湿。
突然发病,死亡率第四天剧升 20-50%,第5-7 天后减缓。
流行病学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冬天比夏天易发
免疫抑制病 作用机理及其防治(一)
什么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免疫器官、组织 和免疫细胞受到损害而导致的暂时性或 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不全。
特点 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正常;
免疫器官受损; 发病不典型,继发感染频率增加。
剖检材料的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组织显著减 少或变性;专项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减少或淋巴 细胞转化应答能力下降。
二重感染
三重感染
四重感染 总样品数
法氏囊+马立克+贫血因子+网内
5 67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 Disease , IBD
病原:双RNA病毒
病毒对环境及消毒剂具抵抗力 福尔马林及鹵素族消毒剂 野外存活三年 潜伏期短, 约48-72小時 病毒對B淋巴球具有很強亲和力 法氏囊被严重破坏 造成免疫抑制 抑制T淋巴球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大体病变
外周神经单侧或双侧性肿胀,神经横纹消失,灰白色或 黄白色,局部或弥漫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倍。 中枢神经,病毒性脑炎。 内脏器官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硬而 致密,肿瘤呈弥漫性或局灶性。 肌肉或皮肤亦可出现肿瘤。 法氏囊通常萎缩。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
诊断
病毒分离。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 免疫荧光试验。 组织学检查。
抗原的检测
病理组织学变化
鸡胚尿囊膜的病理变化
防制
疫苗接种。常用疫苗有:HVT冻干苗和“814”液氮苗, 若使用HVT冻干苗可进行两次免疫,以提高免疫保护 率。液氮苗受母源抗体干扰少,因此免疫保护效果较 好。 加强孵化室的卫生消毒工作和育雏前的隔离饲养,防 止早期感染。 注意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增殖病、呼肠孤 病毒感染病、鸡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病。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
后期临床表现复杂!!
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
(1)IBDV感染中有相当比例中分别存在MDV、 REV、CIAV的不同组合的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 研究表明,IBD病料中MDV感染率60%,CAV感 染率达到36%,REV感染率22%,同时感染两种 以上病毒的达62%,这一结果提示免疫抑制病毒 在鸡群中可能增强了IB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五) 病毒性因素
致瘤病毒(MDV , ALV, REV) 呼吸道病毒(NDV, ILTV, REOV) 其他(IBDV ,CAV, AVA) 混合感染(MDV, REV, ALV-J, CAV,REOV)
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1
直接感染免疫细胞及其前体引起免疫抑制 1. 感染及破坏淋巴细胞的病毒: IBDV、 CAV、 NDV、AIV、MDV; 2. 感染及破坏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 ILTV、 AIV、REOV、REV; 3. 感染各种类型的血细胞: ALV各亚群。
减少各种应激原;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添加各种微量元素(如维生素A、D、K、C、叶 酸、生物素、硒)。 药物:①琥珀酸盐,千分之一的浓度拌料 ;延 胡索酸 ,千分之二拌料 ;抗生素 ;镇静剂利血 平和氯丙嗪 。
应激时对维生素的需求量
(二)营养因素
a.蛋白质总体缺乏; b.蛋氨酸不足胸腺萎缩; c.苏氨酸不足,体液抗体水平下降,对肿瘤抵抗力下 降; d.精氨酸不足,细胞功能下降; e.维生素A、E、C、B-6、B-12缺乏,影响正常免疫 功能发挥; f.矿物质缺乏(锌、铁、铜、硒)抵抗力下降。
从全国各地疑是法氏囊病病鸡中随机采集的法氏囊样品中
法氏囊、马立克、贫血病、和网内病毒多重感染的情况
单一感染
法氏囊 马立克 贫血因子 网内 法氏囊+马立克 法氏囊+贫血因子 法氏囊+网内 马立克+贫血因子 马立克+网内 法氏囊+马立克+贫血因子 法氏囊+马立克+网内 法氏囊+贫血因子+网内
22 6 1 0 11 3 1 1 1 11 4 1
病原Birna-virudiae
血清一型
标准型IBDV • 1962年美国德拉瓦州甘 保罗城 • 低死亡率,高免疫抑制 变异型IBDV • 1985美國 超強毒株(vvIBDV) • 1987年欧洲 • 1990年日本及东南亚 • 1992年台湾 • 1996中国大陆
高病原性高死亡率
家禽的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中枢
胸腺 法氏囊 脾脏 骨髓
外周
副泪腺
淋巴细 胞集结
T 细胞
B细胞
免疫系统的发育
免疫能力
最佳
正常发育
3周龄
12周龄
周龄
免疫抑制病
直接导致你利润的降低!!
免疫抑制性因子
任何可损害鸡免疫系统的因 子,都可叫做免疫抑制因子。
免疫抑制性因子
广义的说任何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都可使机体产生 免疫抑制,但直接免疫机能下降的因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三)霉菌毒素
真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能引起严重的 免疫抑制。它能使胸腺、法氏囊萎缩,毒害巨 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所以养 鸡千万不能喂发霉饲料。
(四)化学物质
重金属: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可损伤淋巴细胞或巨噬 细胞; 某些化合物: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可引起禽类免疫系 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 起免疫失败。 某些药物:如庆大、四环素、强力霉素可影响吞噬细胞功 能,磺胺类、四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可影响淋巴转化 功能,氯霉素可影响抗体生成,小鸡慎用。
剖检病变
肾脏 法氏囊病变
输尿管扩张 最终发炎肿大或尿酸盐沉积
透明胶凍样物包裹 胸肌腿肌刷狀出血 感染后1-3天水肿充血 腺肌胃交界帶狀出血 感染后4-6天大小恢复正常, 呈干酪样病变或出血点 盲肠扁桃体出血 脾脏 感染後6天萎縮1/2 轻度肿胀 同批鸡法氏囊差异较大 細小白色坏死点 病理組织才具意义
免 疫 抑 制 因 子
应激 营养因素
霉菌毒素
病 毒
致瘤病毒 (MDV , ALV, REV) 呼吸道病毒 (NDV, ILTV, REOV) 其他 (IBDV ,CAV, AVA)
化学物质
(一)应激(Stress)
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 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原:环境温度过高、过低,拥挤,断喙,长途 运输,中毒,噪音,打斗、创伤,饥饿,缺氧等。
免疫能力
最佳
暂时受抑
3周龄
12周龄
周龄
感染时期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免疫能力
最佳 暂时受抑
正常发育
3周令
12周令
周令
免疫抑制的初期表现
鸡群整齐度降低
饲料转化率变差 产蛋量下降
隐 蔽 的 杀 手
球虫
AI、ILT、IB、ND、MD
病毒病
免疫抑制 病 寄生虫病 细菌病 及其他
CCRD、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机理
MDV羽毛碎屑
呼吸道感染(1日龄)
淋巴组织感染(3-7日龄) 淋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淋巴系统萎缩 羽毛囊上皮的繁殖性感染 (5+天 )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结合性病毒血症 (7天/21天) 内脏型淋巴瘤 周围神经病变(10+天 ) 免疫抑制
(5+天)
神经淋巴瘤
(14+天)Fra bibliotek床症状 免疫抑制(降低抵抗力)
继发并恶化其它疾病 疫苗失效 • 新城疫 • 马立克病 • 传染性支气管炎 • 传染性鼻炎 • 球虫
防疫计划
种鸡
2周龄 7周龄 8周龄 16周龄 19周龄
活毒
活毒/死毒
死毒
肉鸡
活毒(弱毒株)
1日龄 10日龄
活毒(中间毒株)
14-18日龄 21日龄
中间毒活毒
半剂量死毒
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2
混合感染,甚至引起病毒的重组:MDV与反转录 病毒,外源ALV与内源病毒的重组,强毒株等。 条件性病毒!! 慢性转化性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 症、呼肠孤病毒等、传染性贫血病毒(圆环病毒)。
感染时期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免疫能力
最佳
免疫抑制 周令
3周令
12周令
感染时期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
(2)研究证明:CAV、ALV-J、MDV、REV不同 组合的共感染可引起不同表现形式的严重免疫抑制, 此外,一些致死性不强但仍保持强传染性的IBDV 也会参与鸡群的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