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

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

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

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每月”之类的意思。

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日”充当形容词或变化意义比较突出的动词的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相当于“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楚辞·涉江》)③“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充当全句的修饰语,往往含有追溯过去的含义,相当于“往日”、“以前”。

如: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

(《左传·昭公七年》)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

如:走、趋、伐、见、为、有、欲、能、可。

动词的主要特点是:能受副词修饰,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能在句子中作谓语,也能作主语。

如: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动词“伐”,前有副词“将”修饰,后有宾语“颛臾”。

按能否带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前者如:患、使、见、伐、问、助、哀等;后者如:走、行、活、止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悦、忿恚、喜、惊等,它们能受“甚”这类副词修饰。

有的动词表示主观意愿或客观可能,一般称为助动词,如:欲、能、可、愿等。

它们能独立作谓语,但经常是作其他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修饰成分,如“臣愿.奉璧往使”、“壮士!能.复饮乎”、“欲.诛有功之人”等。

动词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廉、勇、强、老、壮、大、恂恂、融融等。

形容词能受一般副词的修饰或少数副词的补充,但不能受副词“勿”等的修饰。

如:“城非不高.也”、“君美.甚”。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也能作宾语等成分。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良”作定语)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同上)(“倨”作谓语)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同上)(“欢”为宾语中心语)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并带上使动、意动意义,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如:一、二、三、十、百、千、万等。

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

基数词又包括系数(零、一、二、十等)与位数(十、百、千等)。

系数放在位数前,二者是相乘的关系;位数放在系数前,二者是相加或分数的关系,如:“十八九”可能是“十”加“八”或“九”,也可能是“十分之八九”;系数与系数放在一起,常常是相乘的关系,如:“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三五之夜”即农历十五的晚上。

表示次序的数词是序数词,古汉语的序数词经常以基数词的形式出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数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动词,表示物量或动量,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状语。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数词后不加量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即“两次”,作谓语。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前出师表》)(“三”即“三次”,作状语。

)五、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叫量词。

古汉语中没有像现代汉语那样丰富的量词。

有的量词是度量衡制度规定的计量单位,实际上也就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名词,如:丈、尺、寸、仞、斗、升、斛、斤、两、钧等。

有的量词是借用盛器名词来充当,如“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与“瓢”。

这些量词都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叫作名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是动量词。

在古汉语中,动量词起源很晚。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中的“回”便是一个专用动量词。

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使用,在句中作定语或补语。

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数量结构“一介”作定语,其后以“之”与被修饰的名词“使”隔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数量结构“三匝”作补语)六、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何”主要代事物,有时也代人,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什么”;“胡”、“奚”、“曷”一般只用于代事物,多充当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代处所的主要有“安”、“焉”、“恶”。

它们通常作状语,用于反问,相当于“哪里”、“在哪里”、“怎么”等;也可以充当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等。

如:“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将焉取之”即“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三)指示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分别表示近指、远指、泛指、他指、虚指、无指、分指和逐指等。

1.近指代词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

它们大致相当于“这”或“这些”。

例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远指代词远指代词有:彼、匪、夫。

相当于“那”、“那些”。

如:“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诗·小雅·四月》)“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荀子·接弊》3.泛指代词泛指代词指有所指代,但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确定的对象,读者需要从上下文中去体会。

泛指代词有:之、焉。

如:“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4.他指代词他指代词有:他(它、佗)、馀。

相当于“其他(的)”。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5.虚指代词有些人或事物,说话人不知道,或者不愿、不屑于说出,常常用“某”代替,这叫做虚指。

如:“欲作一屏风,张于某.所。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注:有时候,“某”是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指自己。

如:“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6.无指代词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

常见的无指代词有:无(毋)、莫、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