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乐清市中小学教师“团队赛课”课例
学科:小学语文
组别:第一组
教学容:《掌声》
课例主题:《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
参赛单位:旭阳寄宿小学
参赛教师:组长翁佩英
组员施
组员项玲珍
执笔翁佩英
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制
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
——《掌声》磨课历程【案例背景】
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节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学,能认认真真地读。
在学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声》这篇课文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爱与温暖”。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时间性的词语连接全文,以一个讲述者的口吻,向大家娓娓道来发生他上小学时候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掌声使患了小儿麻痹症的英子,重新找回自信,找到生命中的“掌声”。
这篇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平铺直叙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
文中共有8处掌声,处处不同。
细细品读,掌声之妙,对比之妙,语言之妙,令人赞叹。
【磨课之旅】
一磨教学容定位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的学段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我们这样思考:第一课时应该上写什么容?如何区分两个课时?这篇课文的
生字词比较多,而三年级上册,是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字词教学依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教学容,就选定为字词教学,包括生字词的教学以及多音字的教学。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我们怎样利用这个文本,进行言语训练呢?于是,我们将第二个教学容确定为通过抓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文章容,得到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容的方法。
课堂实施:
在生字词教学这一块,我们利用导学单,请学生事先预习,导学单的容有读词语;查字典,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将课文中,想知道的或不懂的提出来。
这样,既有预习字词,又有对课文容的思考。
之后,组织学习活动小组,练习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教学多音字时,我们将多音字放回到原句中,再由原句进行发散,品读与原句相关的一些句子。
第二个板块,先让学生发现并找出这篇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这些词语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容,并连句成段,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容。
课后反思:
从第一次试教的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出现这样几处问题:
1. 尽管我们想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时间,但课前预习生字词,课中又组织学习生字词活动,再呈现生字词开火车读。
的确,字词是牢牢固固地会读了,但用时太多,太过,而且,学生仅仅是停留在会认
读,而不是会运用。
2. 关于导学单和学习单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学单其实并没有必要。
导学单中的字词,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再预习时利用自己的书本来完成;导学单中,让学生写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大部分是对课文容的不了解。
其实,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直接在课文中用问号表示,这也是简单的批注。
让学生重新写下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 以多音字为中心,品析句子。
这样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且,一发散,就不知道何时收回,以至于课堂时间拖沓,但却并无实效。
4. 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课文主要容,这样的方式,对三上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
这样虽然关注了对学生语文能力——概括课文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也比较难以落实。
《课标》中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只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容。
而且,概括时,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明显,这就加大了孩子概括的难度。
针对上述教学反馈,我们进行的教学容的调整。
依然将字词作为重点教学容,将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容,并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章主要容更改为“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
抓两个重点:1.生字词;2. 发现课文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来写出英子心的忧郁,发现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尝试运用对比写句子。
二磨教学容切入口
课堂实施:
在导入课题后,再初读课文,要求将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读后,认读生字词。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付“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
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发现英子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晃,一唱三叹,以画面引读,激发学生对英子的同情。
再发现,英子忧郁的句子,继而品读发现,这些句子是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等写出英子的忧郁。
再想象画面写话:
反思:
二次试教后,有这么几点不足:
1.由于缺少相应的引导,就请孩子概括课文主要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要概括,这是不符合学情的。
2. 在品读过程中,想象画面“一摇一晃”时,有部分孩子并没有被激发同情心,相反,却在那儿笑着。
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还没落到实处。
在品读英子忧郁的句子时,老师对教案不太熟悉,所以,品读并没有深入,只是浮于表面。
虽然品读不到位,但写话学生却普遍写得比较好。
基于以上反馈情况,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容。
1. 在概括课文容时,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难度。
2. 在品读句子时,关注英子的情感变化,想象英子“一摇一晃”的画面时,老师从语速、语态等方面进行改变,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体会英子的那份自卑。
三磨回归朴实本位
经过这两轮的磨课,我们重新反思,调整了我们的教学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容:以时间为序,梳理文章结构;想象对比,细品英子变化;字理识字,培养写字习惯。
我们以情境导入后,便认读生字词,将对词语的理解,放入原句中,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再屏幕出示:
以填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搭了个脚手架,学生就顺利地从课文中筛选关键词来进行课文容的概括。
之后,再提高难度,屏幕出示:
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难度,让孩子进行言语训练。
在言语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以表示时间词语作为开头的讲故事的一种典型方法。
梳理文章主要容后,再在对比想象中,细品英子的变化。
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再寻找英子忧郁的具体表现,重点品读
英子忧郁具体通过她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
在品读时,养成学生品读的一种习惯,点点、圈圈、划划,初步学会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
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
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中,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课堂中的点点、圈圈、划划,就是阅读的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今后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专注,有着很大的作用。
品读忧郁的英子后,将写话的容改为说话。
以生字书写替代写话。
在生字书写中,我们主要指导书写两个字:“鼓”“励”,这两个字,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
“鼓”字,采用字理识字方法,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一份热爱之情。
“励”字的教学,先请学生观察,说说,哪些笔画容易写错,书写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还强调“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这次的磨课,课堂流程比较顺畅,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老师教学也比较投入。
但某些过渡语和评价语,还需磨练。
玉不琢不成器,“琢磨”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琢磨”,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研读,进行反思,继而,让自己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