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平井地质录井调整建议及资料报送要求目前碎屑岩油藏开发力度加大,大批三叠系等层位碎屑岩油藏开发水平井部署上钻,使得中新生界(三叠系、白垩系)碎屑岩地层划分、对比(包括小层的精细对比)、目的层深度的预测、轨迹调整与控制等工作十分重要,部分录井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水平井地质录井实际情况,需改进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控制工作
在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跟踪预测目的层顶深、及时指导入靶角度和轨迹,以保证避水高度及井眼平滑稳定,满足后期下套管、筛管等完井要求,达到最佳采油气效果。
在整个钻井施工过程中由录井、钻井、定向技术服务、泥浆等多家单位配合完成,其中录井是主导,这是录井队必须明确且坚持的工作信念,并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求钻井队、定向技术服务方等施工队伍应积极配合,以确保上述目的的实现。
二、调整建议及资料报送格式
1、调整建议报送时间及内容:
A、直导眼完钻后。
及时收集校深后的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数据表(测井所配合提供,录井队在现场完井资料验收后交回测井所)等资料做好实钻地层(段)、油气层、油水界面、与设计及邻井的对比表,分析它们的深浅、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构造(构造图、地震剖面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斜井段钻遇地层井深;若与设计出入较大,则提出轨迹调整建议,由现场监督签字确认后,上报主管部门、勘探开发研究院,经主管部门批复后按批复意见进行轨迹调整设计和下步施工。
B、斜井段重要层段揭开后。
及时做好实钻地层(段)、油气层、油水界面、与设计及邻井的对比表,分析它们的深浅、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构造(构造图、地震剖面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目的砂层顶深、以软着陆最佳井斜角进入目的砂层为目标(进入砂层后能以最
小斜井段、最小垂深的进尺转水平钻进、保证避水高度要求);若与设计出入较大,则提出轨迹调整建议,提出轨迹调整建议(附定向提供的轨迹数据表),由现场监督签字确认后,上报主管部门、勘探开发研究院,经主管部门批复后按批复意见进行轨迹调整设计和下步施工。
要求在斜井段钻进过程中,如目的层为三叠系下油组,则钻开上、中油组顶底界线时,分别随钻做好岩性、钻时、气测值变化、地层界限厚度对比工作,及时上报。
C、进入目的层后,岩性发生变化情况下,可先停止钻进,同时做好实钻地层(段)、油气层、油水界面、与设计及邻井的对比,定向提供的轨迹数据表、轨迹示意图,根据当前实测的井斜数据计算转水平时的斜深、垂深、水平位移、油柱高度、距砂顶厚度等参数,结合构造(构造图、地震剖面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目的砂层内A、B点投影砂层顶深、提出轨迹调整建议(附岩性、钻时、气测资料),由现场监督签字确认后,迅速上报主管部门、勘探开发研究院,经主管部门批复后按批复意见进行轨迹调整后继续钻进。
2、资料内容格式:
A、钻遇地层对比表包括斜深、垂深、海拔深度、垂厚等数据,如附表1。
B、轨迹数据表包括斜深、方位、垂深、北、东坐标、位移、井斜变化率、方位变化率、闭合距、闭合方位、狗腿度等由定向方提供的完整的数据,其中分层深度、油气层深度、井斜90度等关键深度点的数据要注明或插值算出。
如附表2。
C、岩性、钻时、气测资料:岩性:附钻时的分段描述;斜井段钻时要备注钻井参数(换钻头、钻压、钻进方式等)的变化;气测资料要备注钻井过程加原油的深度及迟到时间,油气层段要上下放大10米(如4510-4515米为显示段,上报数据则为4500-4525米)。
如附表3、附表4。
D、轨迹示意图:要标注直导眼的油气层数据、斜井段的斜深、垂深、海拔深、避水高、井斜、水平位移、与设计对比等数据。
如附
图1。
三、实钻中轨迹的调整
因受储层内存在泥质夹层、低渗层、构造趋势变化、预测精度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实钻与设计及批复的差别,因此,现场录井要灵活掌握并且及时指导定向方进行轨迹微调以控制井眼轨迹穿行在物性好的油层中。
如附图2、3的情况。
四、完钻资料整理
完钻后及时整理包括上述图表在内的完整资料(地层表、钻时表、油气显示专报、表、轨迹数据表、轨迹图、基础数据表等)尽快上交主管部门及勘探开发研究院。
其中基础数据表按直井和水平井两种格式提交,斜井段要同时注明斜深和垂深。
附图2
水平段要控制在对
应于该物性好的油
层中
低渗层
附图3 过TK120H井口-A点-B点地震时间偏移剖面图
附表1 TK911H井上、中、下砂体直导眼实钻深度与设计深度及邻井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