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考古学三

田野考古学三


其层位关系图为下图。此表可分解为层位关系组(串)为: 1、②→③→M2→④。 2、②→H1→H2→H3→④。 3、②→H1→M1→④。
三、考古地层学的运用 明确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就需要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田 野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必须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一技 能是要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并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培养才能够 获得的。 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用地层学原理指导 田野考古工作、全面而系统地收集蕴涵着各种信息的资料和对所有资料 做科学的记录。 1、用地层学原理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区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是考古发掘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它是做好发掘 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地层学原理的指导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需要遵 循以下原则。
间深度。因此,在一个地点由于长时间的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层和遗
迹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堆积空间。在考古发掘中,探方在挖开之后会出 现东西南北壁四个剖面和底部平面这五个面。随着文化层和各种遗迹的 从理论上讲,五个面上出现的所有界线(包括文化层和文化层、遗迹和 遗迹及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界线)都必须是闭合的,各种界线可以被打 断而改变方向,但不能在不相交的情况下停顿。因此,在考古发掘中一 定要在立体的空间内来研究文化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层位关系。
二、层位关系
1、层位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 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2、层位关系
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如图:
②层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H打破,它又叠压M和③层。层位关系 也可以用列表图示法表示。所列图示被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 层 位例子表示为:
资料的记录主要有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和测量绘图记录三大类。又分为
遗物记录和文化层记录、遗迹记录等两个门类。
(1)遗物的记录 普通遗物和采集的分析标本应记录其出土单位及层位。所谓普通 遗物是指不能够复原的陶片、石块或废料、动植物标本等。因为这一 类遗物的数量较多,通常采用特制的编制袋等封口保存,最好是将记 录的内容写在袋子外表的显眼处,并把记录有同样内容的标签置于袋 内。 出自文化层或一般遗迹(如灰坑)内的重要遗物、完整或近似完 整或可复原的遗物等,应收为小件遗物单独存放。小件遗物的记录除 了需要标明出土单位及层位等要项之外,还应增加准确的出土位置 (坐标),一般以探方的西南角为基点,量出纵、横、深三个数据。
因为遗迹的种类繁多,并且同类遗迹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的形式 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一类记录应因遗迹而异,各有不同的要求和格 式。但都要做文字、绘图和影像三个方面的记录则是一致的。
总结几十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经验并参照国外田野考古 发掘记录的成果,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学的考古发掘工地,开始采用一
种表格式的记录形式。即把需要记录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种遗迹设计成
(四)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资料 考古发掘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有一个不断增多
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发掘工地对标本采集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既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在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阶段,标本的采集只限 于人工制品。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日益要求考古发掘能提供越来
越多的研究资料。同时,发掘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1984年由中华人
(2)文化层和遗迹记录 文化层的记录主要采用绘图和文字描述,反映在四壁上的剖面应 有影像记录。绘图资料主要表现文化层堆积的平面分布范围、走向, 并用剖面来反映其厚度的情况及变化。文字记录应较详细,包括的内 容有:深度,厚度、土质、土色,颗粒度和分选,包含杂质情况;堆 积的分布范围;各种出土的种类和数量;文化层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推定;存在问题等。
(三)田野发掘操作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由于较晚时期形成的文化层或遗迹一般位居堆积的上部,较早时期形成 的文化层或遗迹一般偏下,堆积是由早到晚逐渐形成的,所以在进行考古
发掘时,必须遵循先发掘清理晚期遗存后发掘清理早期遗存的原则。只有
这样,才能依次把不同时代和不同期别的遗存按其保存状况揭示出来。 在一个平面上,如果同时划出了遗迹和文化层,那么,平面上的遗迹
在一般情况下,文化层的划分不应过厚(特殊情况例外),至少在野外
操作期间应该如此。如果文化层划分得太厚,有时会把属于不同期别甚至 不同文化的堆积划到一层之中,如1958年发掘的徐州高皇庙遗址,厚达9
米的堆积仅仅分为三层,其中下层就包含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
文化三个时代,从而使一些关键性的学术课题丧失了早日解决的机遇。因 此,在文化堆积的土质土色等比较接近而难于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
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规定,“地层及遗 迹单位的遗物应全部采集”,同时要求“注意采集碳十四、热释光、古地 磁等年代测定标本,注意采集孢子花粉等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标本”。此 后,标本的采集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2、做好资料的记录工作 资料的记录是考古发掘工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意义正如英国著名考古 学家皮特里所说:“经过发掘之后,被发现的遗存只存在于纸上,一个考 古 学者的义务,就是记录考古发掘中所见的一切东西,因为以后只能依靠记 录,才能凭想象去重建那些遗存和使过去的生活具体化”。因此,发掘水 平 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最终是通过各种发掘记录才能够重建遗址的原貌,复 原发掘前的堆积情况。
(一)依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和遗迹
自1931年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之后,中国的田野考古就摒弃了按水平层
进行发掘的方法,转而采用按文化堆积的自然分布分层揭露的科学发掘方 法,即所谓的按土质土色划分文化层。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堆积的颜色、质地、
结构、砂砾等成分的含量和包含物等因素。土质土色差别明显的文化层和 遗迹是较容易区分、辨认的,如时代相差较远或性质不同的文化堆积、填 土明显不同的遗迹等。而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 显,有时甚至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显,有时甚 至极为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划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就比较困难,如颜色相 似的文化堆积、在灰层内开挖的灰坑或墓葬等。
质地、结构、颗粒度和包含砂砾及其他杂质等因素也是区分文化层和 遗迹的重要依据。观察文化层主要靠眼睛,但有时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的 仔细观察砂砾、炭屑、烧土颗粒、云母等物质在土层中的有无和数量的多 少,也可以帮助分辨文化层和遗迹。
堆积,凭手铲刮面时的手感则可以体验到其差别,进而划分为不同文化层。
尽管区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以上叙述的内容,但注意包含遗物的 细微变化有助于正确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一般说来,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文 化层或具有打破关系的一组遗迹,其包含物必定有所不同和差别,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土质土色的差别又不是很明显,那么,注意包含物的变化对 于正确区分层位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文化层颜色的观察往往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线明暗的影响,
阴天和晴天、早晚和中午以及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有时会有不同的结果。
再如湿度的影响,湿度较大时文化层的颜色一般较深,质地也相对较软一 些,层次比较容易区分,而干燥了的文化层的颜色往往变浅发白,硬度加
大,较难区分层次,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喷洒水的方法加以处理。
层之内按10厘米的平行厚度划分开来,并给予临时编号,以记录相关内容
和出土遗物,留待室内统一分析整理时取舍。
(二)平剖面结合,将文化堆积和遗迹置于立体的空间内分析研究(区
分早晚关系)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探方法进行野外考古发掘。一个遗址内的文化层 堆积和遗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积累起来的,它本身具有相当的时
先后关系,以便按先顺序进行清理发掘。
(3)可能是在某一文化层或遗迹内夹杂的少量不同颜色、质地的土。因
为文化层和遗迹内土的来源可能不同,常常会在同一文化层或遗迹内出现 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这种土的界线有时也比较清楚,但其特点是形状比 较凌乱,面积一般甚小,初学者在刮平的平面上,往往把那些细微差别都 划出来,有时反而干扰了视线,影响了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当然,有时 也可能是不规则的遗迹(如灰坑)开口或新的文化层露头,但它们在形状、 范围大小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 以上三种情况是从考古发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 应与剖面结合起来分析,不仅需要判断在同一平面上的遗存之间的早晚关 系,还要分析研究它们和已发掘层位的关系。只有在平面上准确地掌握文 化层或遗迹的分布范围,从剖面上分清其相对年代关系,按要求采集并记 录好各种资料,才能把文化层和遗迹揭示清楚,圆满地完成考古发掘工作 的任务。
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因此,层位关系 可以适当简化表示。上图1中的层位关系中,①→H、M→③、那么 只写出H→②→M也就能准确反映出②层的层位。前图之中的层位关 系全部列出是:
此关系可简化为:①→H→②→M→③,这种简化关系中称为 层位关系组(串)。 在分期等研究分析时,常常需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图分解成若 干层位关系组(串),如下图:
一般都是打破文化层的,所以就应该先清理最晚的遗迹,即形状完整者,
完毕后再由晚及早依次清理其他的遗迹。 在设定的考古发掘范围之内,各个探方应协同一致,尽可能地依共时
关系按堆积层揭露。尽可能地使各个探方的进度保持一致,按层位依次揭
露。这样做有利于对各个时期的聚落及其遗迹周围地貌做统一的观察,并 且可以对各个房屋之间及与其他遗迹的相互关系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
内容极为详细的不同表格,发掘者在现场就可以随时将表格中的内容 予以填写,有些还需要现场观察、比较和分析。如土色,过去都是根
据各人的观察而确定,这种记述往往是模糊的,对同一文化层不同的
人所定的土色可能是不同的,而现在逐渐开始采用色谱进行比对并加 以记录,这样确定的土色就比较客观。再如粒度和分选、土质是粘性 还是砂性等情况,均需在现场的发掘过程中确定。这样,对田野工作 的要求就更加细致和严格,有利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向精细化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