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1.古人送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送别的情景总是那么感人,他们究竟送的是什么啊?
2.诵读升华感悟:个别选择展示诵读→连诵。
3.毕业临近,你打算怎样送别自己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这组送别诗,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课外自主阅读送别诗,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和体会。
沿着《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品味友人之间的别样别情,看似随意,其实执教前教师必须对所选群文潜心钻研:对群文出示的顺序,执教中详略轻重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须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
回顾总结,诵读升华学生内化于心的情感体验环节貌似传统的语文教学,但执教教师得明白此时的总结应有意识地与“为什么选择把这一组群文放在一起学?”这一问题及课后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巧妙渗透群文阅读意识。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向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巧妙回归和有效延伸。
备教札记
通过教学,我对群文阅读的一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首先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教学课型,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阅读教学课型向传统阅读教学的回归和延伸。另一方面,“群文阅读”不论是作为一般意义的阅读活动,还是作为教学过程,关键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学生需要分担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只有共同参与,相互参与,“群文阅读”才不会杂乱无章,成为老师新的工作负担和学生新的学业负担。
5. 回顾小结:(别样别情——深情目送)
(三)学习《别董大》,理解“话语壮别”。
1.熟读诗歌。
2.知诗人,闻背景。
3.悟诗意:(1)鼓励学生大胆试说诗意。(2)质疑探究,体悟诗情:始终描写送别时天气状况的是哪句?试想一下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样?这对离别的朋友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如果你是高适,面对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朋友,离别的乐曲已在双方的脑子响起,你会想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做呢?
三、学习内容,品味别样的别情。
(一)学习《赠汪伦》,品味“踏歌相送”。
1.初读(读正确、读流利):(1)出示并集体朗诵一遍《赠汪伦》。(2)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诵读。
2.解诗题、悟诗意:(1)这是谁赠送给汪伦的诗?(2)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4)整首诗的意思已经懂了,你还有什么疑问?(预设:此时李白已来到哪儿?为什么在李白快要上船离开时汪伦才来送别呢?* 目的在追问中驱动学生的思维达得更远,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 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4. 回顾小结:(别样别情——踏歌相送)
学情了解环节设疑: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摸索群文阅读议题的集体建构;从教师执教选文角度探讨,其用意在告诉老师们,群文阅读的教学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议题,并围绕议题精心选取群文。
小学集体样别情——话语壮别)
(四)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感悟“劝酒惜别”。
1.熟读诗歌。
2.知诗人。
3.解诗题,知诗意。
4.比较探究:这首诗中的王维又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的呢?(然后诵读悟情)。
5.回顾小结 :(别样别情——劝酒惜别)
四、回顾总结,诵读升华情感。
1.背景故事感悟法。2.画面烘托联想法。3.质疑探究法。(准备有关乐曲及意境画)
板书
设计
《赠汪伦》李白踏歌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目光
送别组诗:相送~~~
《别董大》高适话语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劝酒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 备
一、谈话导入学习内容(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你读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发现思考?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备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深情目送”。
1.熟读诗歌:(1)教师出示并范读诗歌。(2)生齐声诵读。
2. 解诗题
3.悟诗意:(1)借助画面,引导学生试说诗意。(2)你觉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这份真挚深厚的朋友情意的?
4.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课题(内容)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执教:
时间
2014年5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了解诗意、感悟诗情,陶冶情操。
2.尝试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感受群文间的内在联系及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探寻群文议题。
重(难)点突破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