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机界面可用性分析

手机界面可用性分析

手机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分析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的天下。

而本论文旨在借用可用性在计算机科学、软件网页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对手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进行考察分析。

以可用性为基础,尝试着借鉴设计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多角度考察可用性对产品界面设计领域的指导性,进而探求可用性理论运用于工业设计领域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可用性的研究方法,针对手机界面的重点高频使用部分,在网上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整理。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设计学视角的研究借鉴,得出适合于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启发式原则,从而对单一的从外观审美诉求或技术功能为出发点的设计理论形成必要的补充.最后,关注了目前手机技术的发展动态、终端功能的拓展以及计算交互技术的研究,用发展的观点对手机的交互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可用性,交互界面,手机,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1.研究背景1.1社会背景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资料显示,截止去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为3.93亿,2005年新增加了5860万新用户。

仅中国移动公司去年就新增加了4236万新用户,用户总数高达2.467亿。

2006年2月份,中国手机用户冲突了4亿大关,达到了4.04亿(根据手机卡出货量得出的结论,该数据可能与真实的手机用户数量有所偏差)。

而印度的增长速度则更高。

据印度电信管理局的资料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印度手机用户为7592万,较2004年增长了58%。

据美国手机市场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美国新增加了2570万手机用户,创下了新的记录。

据了解,截止到2005年年底,美国手机用户达到了2.079亿,较2004年年底增长了14%。

综合统计得出,2005年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了20亿。

”1因此这些数据说明,几乎鲜有一种消费类的信息电子产品能像手机一样使用用户人数之多、全球范围之广、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

而且手机的品牌、种类、功能非常之多。

仅国产品牌就有近50个之多,而同品牌的手机型号与系列也几乎可以用“纷繁复杂”这个词来描述,竞争也异常激烈。

总之一句话,当今人们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这一移动通讯电子产品,手机的使用范围开始和人们的生活相融合。

但另一个侧面是,手机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抱怨着手机很难使用,因为太复杂的操作而很多功能都不敢去尝试。

科技应用并未如预期~样带给用户诸多的愉悦和体验,电子信息产品的确更加深入地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了,然而越来越多的关于人机交互的界面问题出现了.尤其当今手机的愈发地多功能化,集中了众多数字产品的功能特征,成为移动式的个人通信器甚至是生活的遥控器。

这使交互界面设计提上日程:要让用户摆脱技术的束缚,从人机对话中的被动地位解脱出来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产品的界面设计,单纯地从外观造型和审美风格的角度出发的设计并不能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把设计的中心转移到对人的关注,建立良好的交互性。

不仅如此,未来的手机界面肯定是多功能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必须是满足高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

也就是说交互性不单纯在于物理与生理层面的效率,还拓展到了心理层面乃至人文的关怀。

假如之前的数据是量的积累,则对人的关注是更高层次上的质的转变.1.2 理论背景可用性工程存在的基本理由之一,就是不可能仅凭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设计出最优的用户界面。

用户可能对晃面成份做出出乎设计师意料的误解。

如果设计工作以对用户及其任务的理解为基础的话也许就会好得多。

而设计发展到今天,设计研究所涵盖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庞杂。

工业设计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和各种学科相结合来研究。

目的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它的重要积极作用已得到了众多企业和社会的认同。

而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要求必须考察交互中的可用性问题。

可用性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源自于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发轫于计算机领域的人机信息交流研究。

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通常都会给产品界面设计带来新的视角、新设计理念和方法。

对当代设计学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诸多观念,都不是直接来自设计领域。

这对于密切与人们生活相关、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手机产品设计而言,外观和风格是一方面,那么交互的可用性则是另一方面的。

站在工业设计的领域对界面设计可用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既是对可用性理论应用领域的拓展,又是工业设计理论本身开发性的一次借鉴与吸收。

这种研究动机的可行性在于,设计学研究是一个开发的系统,除了从自己的种学科——美术学那里继承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之外,它还要广泛地从那些相关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那里获得启发,借用词汇,吸收观点、消化方法。

这也是当今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2.可用性与界面的概述2.1 手机界面的概念概述界面,即人机界面或用户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机器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好的人机界面美观易懂,操作简单且具有引导功能,使用户感觉愉快、兴趣增强,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界面可以分为硬界面和软界面,也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机界面。

但是,界面的本身定义和内涵是随着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发展而不断修正的,甚至是今天,它依旧在不断往前发展。

扼要地回顾下界面的历史,它起初产生于计算机学科,并有计算机领域“代”概念。

用户界面的发展每一代又似乎包含着前一代,有着更新和继承、交替的现象,代之一问并非脱胎换骨般的不相干的全新内涵。

它大致历经了:批处理系统(第一代的界面甚至不是交互式的)——命令行界面——全屏幕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下一代界面(界面的一种趋势或概念性的界面)。

由此可见,这里的界面沿用了计算机科学的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这也侧面说明了前面避免字面概念误读的必要性.那么,界面的广义和狭义内涵又是如何的:首先,广义界面是指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媒介,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接受来自机器的信息,经过脑的加工、决策,然后做出反应,实现人.机的信息传递。

我们可以把人机界面看作一个有着交互的系统,在分析人机界面系统模型时,建立并分析人的行为模型,从而建立并设计人机界面。

可见研究人机界面就是研究机器怎样适应人的有效工作的问题。

在人机界面设计中,机器适应人就必须是机器怎样把信息传达给人和人怎样有效操作的交流过程的问题。

其次,狭义界面指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即所谓的软界面。

人机界面,又称人机接口、用户界面、人机交互。

软界面是人一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界面。

”人机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和谐和人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界面设计发展至今,早已超出了原先的定义。

界面概念从计算机学科发展到现在,广义层上它更指的是一种信息处理的关系发生的介质或者是一种操作的交互产生的介质。

使用手机产品既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又包含了操作的方式。

又如我们进门出门时,是用推的方式还是拉的方式还是侧滑的方式,这也是一种界面。

门把手是否有与相应的操作暗示,操作又是否好使方便进出等,这些都是属于广义的界面设计范畴。

“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

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

“应该说,广义的界面设计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我们平时提及的界面设计通是指狭义的界面设计,较少地涉及到情感、文化等。

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些又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某些时候,甚至是直接的设计对象,因为用户是主体,那么人的因素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

可以说,界面设计的研究为工业设计中人的因素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使设计更好的为人服务,使人一机一环境成为更和谐的系统。

2.2 可用性及其相关概念可用性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更大的系统和实际可接受性组合而成。

比如在一些商业调查的交互中,被调查者不能接受某些调查的手段,包括问卷中的某些被调查者认为侵犯性的问题、甚至测谎仪等设备,遭到被调查者的排斥与反感,因而不具备实际接受性,而这些交互显然不能顺利进展。

当某个系统具有社会可接受性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其他各个方面的实际接受性,这包括了一些传统的方面。

如成本、技术支持等,以及有用性。

有用性指的是系统能否用来达到某个想要的目标。

它又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实用性和可用性。

这里实用性指的是系统的功能在原理上是否能够做所需要的事情,而可用性指的则是用户能否很好地使用系统的功能。

用户,是手机界面设计的一个核心观点。

用户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其价值越发凸现,从平台上升到理念。

从网上调查资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交互技术的发展,最终的焦点回归于用户,而非技术本身。

这一点已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下的商业回报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和现实的证明。

有资料表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与可用性每I美元的投入带来的是lO到100美元的收益。

”,“以用户为中心”是指应以真实用户和用户目标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而不仅仅是以技术为驱动力。

设计良好的系统能充分利用人们的技能和判断力,应同用户的工作直接相关,而且应支持用户,而不是限制用户。

这是一种设计思想,而不是纯粹的技术。

就如何开发高效、易用的计算机系统。

设计界一再提及人性化的设计,所谓的以人为本其实是当设计的核心由技术转向用户时水到渠成的结果。

既是目标又是必要的过程。

人本界面的概念:“如果界面能响应人的需求并且考虑到人的弱点,那么它就是以人为本的。

显然,需求和弱点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和弥补前提都是要把用户作为中心,而不是再如以前以技术为论的设计理念。

总结可用性不仅仅是提高了计算机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将信息电子产品的人一机交互的研究转向了注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如同工业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样具有相当非凡的意义。

在手机设计领域,可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优势,即指导和启发的原则,使人和产品直接交流平台——界面,符合用户角度的种种内涵。

这种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将提供优良设计的新的方法与土壤,以及拓展可用性的应用范围。

手机界面设计必须对用户,更准确地说是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展开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包括用户的人因特征、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知习惯和情感因素等等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同样也是可用性理论的核心,于是可用性提供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方法去分析并评估设计,在应用层面上具备指导意义:了解用户和手机界面之问关联的设计才可能是成功的设计。

因此该论文在理清了可用性和手机界面相关概念之后,才能从用户的角度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1】《手机:美新增2570万手机用户,全球用户已达20亿》,2006年4月,第三媒体网,www.thethirdmedia.com【2 】Jakob Nielsen/著,刘正捷等/译,《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7页【3】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4-15页【4】12006年3月中国市场最受关注的15大手机品牌调查》,ZDC调研中心,http:// /【5】Jennifer Preece Helen Sharp/著,刘晓辉、张景等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Interaction Design:Beyond Human-Compumr Interaction),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17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