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


臂比(长臂 短臂 短臂) 臂比(长臂/短臂) 1-1. 7 1.71-3.0 3.01-7.0 >7.01
形态特征 m 中着丝粒染色体 sm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st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t 端着丝粒染色体
8. 写出染色体核型公式:如蚕豆为 写出染色体核型公式 如蚕豆为2n=2m(SAT)+10t. 染色体核型公式:
1.
排列:染色体长的在前; 4. 排列:染色体长的在前;带有随体的染色体排在 最后(大随体在前、小随体在后)。 最后(大随体在前、小随体在后)。 剪贴: 5. 剪贴:将上述已经排列的同源染色体按先后顺序 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粘贴时, 粘贴在实验报告纸上。粘贴时,应使着丝点处于同 一水平线上,并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一水平线上,并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构成核 型图。 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表1-2 核型分析计算表
序 号 (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和 实测长度(mm)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全长 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 长臂 短臂 全长 臂比 染色体 类 型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3.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染色体臂比值、着丝点位置与染色体类型
臂比值 1.00 1.01~1.70 1.71~3.0 3.01~7.00 7.01~∞ ∞ 着丝点位置 正中部着丝点 中部着丝点区 亚中部着丝点区 亚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 表示符号 M m sm st t T
表1-1 核型分析实测记录表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臂比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பைடு நூலகம்短臂 臂比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染色体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中的联 会形象以及染色体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因为核型分析能明确识别各个染色体的特征,通 过核型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物种、同一物种不同亚种、 或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结构的 差异,有助于基因定位及其它遗传分析。
六、实验作业
对染色体图片进行测量及核型分析: 对染色体图片进行测量及核型分析:列出测量 结果、排列好核型图、绘模式图、写出核型公式。 结果、排列好核型图、绘模式图、写出核型公式。
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表 染色体 编号 1 2 3 4 5 6 7 长臂长 (µm) 短臂长 (µm) 绝对长度 (µm) 相对 长度 臂比 (长臂/短臂) 染色体 类型
2.染色体测量 . 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 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相片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 染色体长度(总长、长臂长、短臂长),换算出各条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位置,有随体的染 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 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将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分别记 录如表1-1和表1-2。
三、实验材料
蚕豆( 蚕豆 2n=2x=12)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照片
四、实验器具、试剂 实验器具、 不锈钢尺,小剪刀,小镊子,绘图纸,粘剂,座标 纸等。 五、实验方法 1.准备染色体标本的相片 . 将制作的细胞轮廓清楚,染色体集中而不重叠,主、 次缢痕和随体清晰,染色体长度适中而不弯曲的染色 体标本,通过显微摄影(或描绘)、冲洗、放大成染 色体相片。
6.绘制核型模式图 . 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和排列的核型图,用绘图纸 和座标纸(座标纸放在绘图纸下面)绘制核型模式图。 横座标为染色体序号,纵座标为染色体(臂)的相对 长度,“0”为长、短臂的分界线,长臂在下,短臂在 上。按短臂长度从长到短排列。
7.分类:依据下表: 7.分类:依据下表: 分类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