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
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证实用金属醇盐的水解和凝胶化 可以制备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国H.Dislich报道了通过金属醇盐水解制备了 SiO2-B2O-Al2O3-Na2O-K2O多组分玻璃。 1975年B.E.Yoldas和M.Yamane制得整块陶瓷材料及多孔 透明氧化铝薄膜。 80年代以来,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以及传统 方法难以制得的复合氧化物材料得到成功应用。
颗粒
颗粒
17
溶胶-凝胶合成原理
一、原理: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水解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 形成溶胶,然后使溶胶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 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材料。
溶胶的 制备 先沉淀后解凝 控制沉淀过程 直接获得溶胶 溶胶-凝胶 转化 迫使胶粒间相互 靠近 控制电解质浓度 凝胶 干燥 加热蒸发 焙烧等
溶胶-凝胶法
报告人:谢园园
1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历程
溶胶-凝胶法基本概念
溶胶稳定理论 溶胶-凝胶合成原理 溶胶-凝胶合成工艺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应用
2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历程
1846年法国化学家J.J.Ebelmen用SiCl4与乙醇混合后,发 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
金属醇盐在溶剂中水解
缩合形成凝胶
22
3.1 水-金属无机盐溶胶-凝胶反应
水解反应
浓缩法:控制反应直接
制备溶胶
分散法:金属无机盐在
室温下于过量
水中水解,形
成溶胶
M n nH2 O M (OH ) n nH
23
水-金属无机盐体系的缩聚反应
胶粒脱水; 脱水凝胶化:
扩散层中电解质浓度增加;
5.前驱物(precursor):所用的起始原料。
6.金属醇盐(metal alkoxide):有机醇-OH上的H为 金属所取代的有机化合物。
10
二、溶胶与凝胶的联系
1)溶胶-凝胶转变;
2)凝胶具有触变性; (凝胶能转化为溶胶) 3)凝胶和溶胶可共存,组成复杂的胶态体系。
11
溶胶稳定理论 1 溶胶体系的相互作用力
数量的溶剂分子一起移动,所以滑移的切动面由比Stern层略 右的曲线表示。 从固体表面到Stern平面,电位从0直线下降为
14
DLVO理论: 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 ΦT= ΦA + ΦR
(1)微粒间的吸引能(ΦA)
(2)微粒间的排斥作用能( ΦR)
(3)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 ΦT)
15
+
ΦT
6
3. 凝胶(Gel):
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 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
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按分散相介质不同可分为水凝 胶、醇凝胶和气凝胶
7
溶胶与凝胶的比较 Sol:由孤立的细小粒子
或大分子组成,分散在
溶液中的胶体体系。 Gel:是一种由细小粒子
(1)溶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状态”
(2)溶胶与溶液的相似之处 溶质+溶剂→溶液 分散相+分散介质→溶胶(分散系)
5
(3)溶胶的稳定性
亲液溶胶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能力;
没有明显的相界面;
热力学稳定体系
憎液溶胶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亲和力较弱;
有明显的相界面;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凝胶化能垒逐渐减小。 调节pH值;
碱性凝胶化:
减少胶粒表面正电荷; 能垒高度降低;
xM ( H 2 O) n
z
yOH aA M x Ou (OH ) y 2u ( H 2 O) n Aa
( xz y a )
( xn u n) H 2 O
24
其中:A-为胶溶过程中所加入的酸根离子。
聚集而成三维网状结构
的具有固态特征的胶态
体系,凝胶中渗有连续
的分散相介质。
8
溶胶与凝胶的结构差异 溶胶 凝胶 无固定形状 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自由运动 固相粒子按一定网架
结构固定,不能自由
移动
这种特殊的网架结构赋予凝胶很高的比表面
9
4.凝胶时间(gel point time):在完成凝胶的大分 子聚合过程中最后键合的时间。
范德华力
库伦力
空间阻力 溶胶的相对稳定性或聚沉取决于斥力势能和引 力势能的相对大小 12
2 DLVO理论(静电稳定理论、双电层排斥理论)
表面电荷层 双电层 溶液中反 号离子层 紧密层 扩散层
由反号离子电性中心构成的平面称为Stern平面
13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胶粒在移动时,紧密层会结合一定
3.2 醇-金属醇盐体系溶胶-凝胶反应
醇-金属醇盐体系的水解反应
M(OR)n x H 2 O M(OH)x OR n-x x ROH
( RO) 3 Si OR H 18OH ( RO) 3 Si18OH ROH
溶胶-凝胶法基本概念
一、溶胶-凝胶法基本名词术语
1. 胶体(colloid):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
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粒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4
Fe(OH)3胶体
2. 溶胶(sol)
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在液体介质中分散了 1~100nm粒子(基本单元)。 溶胶的特点:
3 缩聚反应(凝胶)
失水 O M H 2O
19 失醇反应: M OR HO M M O M ROH
水解反应
20
缩聚反应
21
三、溶胶-凝胶主要反应 金属无机盐在水中水解成胶粒
含胶粒的溶胶经凝胶化后形成凝胶
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 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
第二极小值
-
第一极小值
特点: 粒子间存在阻止粒子接触的势垒 存在第一极小值(键合的团聚粒子) 存在第二极小值(可逆絮凝)
16
3.3 提高溶胶稳定性的途径:
增加势垒的高度 阻止颗粒相互接近
增加胶粒的电荷量 利用位阻效应 溶剂化效应
18
二、溶胶-凝胶法基本反应
1 溶剂化
M ( H 2O)
z n
M ( H 2O) n1 (OH )
( Z 1)
H
2 水解反应(溶胶)
M (OR ) n xH 2 O M (OH ) x (OR ) n x xROH M (OR ) n xH 2 O M (OH ) n nR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