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还陕述怀①李世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

②日羽:太阳的光芒。

③麾:通“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B[B项,“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是“先后描述了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

故选B。

]2.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按照诗歌顺序依次把握情感即可。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说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诗人能够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表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作战是为了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表现了诗人不计较虚名虚利的豁达胸襟。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

短短两句十字,展现了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也表现诗人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见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说昨天的战争必定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表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整理归纳以上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①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是为了“济世救民”,能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

②“济世岂邀名”,统一天下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述出诗人不计虚名的豁达胸襟。

③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述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

④“今来宇宙平”,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②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①动:近。

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B[“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

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②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

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

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

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

辇毂,代指朝廷。

均输,指均输法。

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

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

C[C项,“岂久孤”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诗最后一句“莫嗟行路有崎岖”,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

“莫嗟”句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句中,“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

两句体现作者的性格是一致的。

[答案]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

(3分)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难行;“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

(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童话般的意境。

B.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

C.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D.诗人视树、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天真,诗趣盎然。

【解析】A项,“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错误,“好是春风湖上亭”中“春风”没有运用拟人修辞。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6分)【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这两个字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与湖上亭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的能力。

这是针对炼字设题,考生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来答题。

具体答题时,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诗人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既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吹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五、阅读下面这首齐诗,完成1~2题。

(9分)听琴萧悫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映朝飞弄,凄断夜啼声[注]。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朝飞弄指《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牧犊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

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答案]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2分)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2分)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