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儿童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弱势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我国的流浪乞讨儿童群体也日趋庞大,他们的生存、人身、教育、发展等问题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在贫富差距悬殊的今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它不仅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保证他们良好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流浪乞讨儿童救助AbstractChild begging is the world's common vulnerable group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dvance of street childre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Groups of children begging in our count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 their surviva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oblems are not effectively protected.Today disparity in the wealth gap, not just a simple legal issue, or a social issue and concern to us.It is not only ethical issues involved,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 ensure their good survival,development,get a good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Keywords:Children begging Relief摘要 (1)引言 (4)正文 (5)一、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 (5)(一)职业化,多受犯罪团伙胁迫、控制 (5)(二)流浪乞讨儿童呈残障化,自我保护能力弱 (5)(三)流动性强,调查取证难 (6)二、流浪乞讨儿童的形成 (6)(一)经济贫困是根本原因 (6)(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6)(三)教育功能的不完善 (7)(四)违法犯罪团体唆使未成人乞讨 (8)(五)历史习俗的影响及利益观念的驱动 (8)三、当前解决流浪乞讨儿童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9)(一)从多方面管理、政府责任主体不明确 (9)(二)救助体系不完善、救助目标不明确 (9)(三)政府用于救助流浪儿童的经费紧张 (10)(四)救助机构、基层组织、社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 (10)(五)难以妥善安置流浪儿童 (10)四、如何减少流浪乞讨儿童 (10)(一)实行归口管理 (10)(二)加强归属地负责原则 (11)(三)完善救助体系 (11)(四)法律强制实施 (12)(五)社会参与和监督 (12)五、我国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措施的完善方向 (12)(一)协调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二)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乞讨儿童安置问题 (12)(三)完善立法,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3)(四)呼吁社会对这起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13)(五)采取宏观经济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和谐发展 (14)(六)多方筹集资金,使救助经费得以保障 (14)(七)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发挥整体协同效能 (14)(八)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做起 (15)(九)呼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5)总结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当全世界都在呼吁“保护人权”且对各社会主流群体的人权保护日趋完善,社会各界都享受或开始享受对其各项权利的保护时,却仍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许多同龄人享有的权利甚至最起码的温馨,却有着其他同龄人可能永远体会不到的经历,他们几乎被孤立于保护社会权利的福祉之外,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他们”就是生活在社会权利保护未能波及到的角落里的——流浪乞讨儿童。
流浪乞讨儿童,是由一些人用自己的孩子和骗到、偷盗等方法弄来的孩子,虐待、威胁他们让他们上街乞讨为自己赚钱或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组成的队伍。
西方经济学家罗尔斯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能注意到这些最底层、最卑微的人时,并且给他们一定的保障,权利被改善时,整个社会的公平就会被提升。
”现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及给予他们权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多,日益引起了社会的一些注意,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是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儿童的权利的保护却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地方。
行乞的儿童一定是被迫的,大家应该树立起看到孩子行乞就报警的意识。
”濮存昕认为,无论是谁带着孩子行乞都是违法的,就算他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也一样。
“这些孩子有的被灌了药,有的被人挑断了手脚筋,必须通过报警来解决社会问题。
”①城市中的流浪乞讨儿童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这类特殊的群体一直被当作污染城市环境的垃圾,但是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法治等各方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他们的产生及大量涌入城市必将会对城市的管理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特别是现在对于很大一部分乞讨者来说,流浪乞讨已不再是他们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这种观念的形成并在乞丐群落中的蔚然成风,令人担忧。
在这个群体中,未成年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态显得更加让人心生忧怜。
①2010年的两会,濮存昕的提案《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
正文一、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一)职业化,多受犯罪团伙胁迫、控制真正因贫、因病或者因受教育等问题而乞讨的儿童并不多见,相对来说,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媒体和社会也不乏爱心。
尤其是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因筹集学费而乞讨的问题也基本不存在。
目前,大多数城市流浪乞讨儿童均为职业乞丐,并且大多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控制,充当其牟利的工具1、儿童乞讨,“父母”暗中保护。
这一类应该是所有乞讨的流浪儿童中最多的,经常是乞讨儿童衣着破旧污秽不堪,见到路人不是下跪作揖,就是死缠烂打,紧跟不舍,讨到钱后交给不远处所谓的“父母”,而乞讨儿童稍不专心“工作”,即会遭到“父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打骂。
2、残疾儿童沿街乞讨,换取路人怜悯。
此类乞讨儿童也不在少数,在大街上,乞讨儿童将自己残疾的躯体暴露于来往的行人面前,甚至有人故意残害儿童躯体,以换取他人的怜悯。
3、“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
在市区经常可以看到一对母子(或母女)坐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面前放着一个饭缸,面黄肌瘦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等待路人的施舍。
4、未成年儿童跪倒在街头,谎称家里出现灾荒或是有亲属身患绝症,乞求社会给予帮助。
5、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
例如:雇主强制孩子们为围观群众表演危险动作(如口吞玻璃,光脚踩钉子甚至吞剑等等)②,而后雇主再向围观的群众收钱。
(二)流浪乞讨儿童呈残障化,自我保护能力弱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无论是体力、智力,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都比成年人弱,最重要的是无生活来源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受到胁迫。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人为摧残健康儿童,以获得人们的同情。
目前,很多地方发现残障的流浪乞讨儿童大多是被其背后不法分子人为摧残。
(三)流动性强,调查取证难②关于2009年流浪乞讨青少年调查分析的报告流浪乞讨儿童因受人胁迫,一些不法分子经常更换地方,流窜乞讨,给公安机关营救工作带来不便,也给调查取证打掉幕后黑手带来困难。
而且,由于未成年儿童法律意思淡薄,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保护自己,甚至极易受到犯罪分子的恐吓,因为某种心理障碍,而不敢检举揭发。
二、我国流浪乞讨儿童形成的原因(一)经济贫困是根本原因物质生活条件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基础。
我们意识到乞讨儿童主要来源于农村。
首先,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使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和一系列的经济运行中利益受损,而且无法通过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改变其不利的社会位置,农村的这种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是导致中国农民包括农村未成年人的逐渐被边缘化乃至寻求乞讨这种非正常生存方式的主要社会因素。
其次,在农村地区,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的观念还在流行,以至于在我国某些农村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一般每个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甚至更多。
家长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这对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无奈之下家里稍大的孩子只能辍学,跟着大人们到城市寻找出路,但由于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在紧张的城市就业环境中找到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
迫不得已,为了生存有的不得不流浪街头乞讨度日。
再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不足。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50%的农民看不起病,80%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这样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生老病死等突发事件,很多人由于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沦为城市乞讨者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的人口也在逐渐上升。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而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
(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每一个人都首先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来自于特定的家庭,同时也归属特定的家庭。
家庭在人最初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不良的影响导致未成年③关于流浪乞讨儿童问题的思考人出现心理危机,再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救助,最终离家出走。
再由于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们便不得不走上乞讨之路。
家庭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家庭矛盾激化、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家长的怒火常常宣泄到无力反抗的孩子身上,这给他们幼小身体和心灵留下了创伤。
在这样家庭气氛中生活的孩子,极易出现敏感偏激、孤僻自卑、冷漠粗暴、对立放纵等心理健康危机。
2、父母离异,家庭亲情感缺失。
生活在这种家庭功能受损的家庭里,孩子们长期感受到的是压抑、枯燥和沉闷的家庭氛围。
他们往往萎靡不振,厌学;沉默寡言,行为偏执;逆反,不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