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
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
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
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
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因此研究大众对这些街头乞讨人员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不仅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
而且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大众的态度。
因此,我们小组成员就以自己周围的同学为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稍作一些努力。
二、数据分析及原因解析:(1)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看法层面分析:1.你觉得其成为流浪乞讨者的原因是?()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B.家庭变故,短期内无力承担正常开支C.职业行骗,以谋生D.其他___分析:从总体上看,大家对行乞者的原因判断为“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和“C.职业行骗,以谋生”这两个方面。
但是不排除B、C两项。
数据大约分布为A:B:C:D=2:1:2:1。
在性别方面,男女选项分布基本一致,出入不是很大。
如下图表(1)。
男生和女生在A、B、C、D各项中的比例为2:1:2:1。
这与总体的选项分布是一致的。
从大学生的各年级来看,各年级的各有特色。
大三(2007级)学生与总体的选项分布保持一致。
大二学生认为四个选项基本持平,各种可能性都是有的。
没有特别偏向于哪个方面。
因为我们是的调查问卷发放的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也是比较符合总体状况的。
而大四学生观点应该是与大二学生基本一致。
从统计的文理科类看,文理科学生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科类学生为A:B:C:D=2:2:2:1。
理科类学生比较符合总体结构答案分布。
艺术类学生,因为调查问卷的数量有限,在此不能做出判断。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观点又有些不同。
城镇户口认为A:B:C:D=4:1:3:2。
农村人口认为A:B:C=2:2:3。
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户口所在地的数据差异性比较大,城镇学生比较偏于A 选项,而农村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一些,B 选项与A 选项持平,体现了农村孩子对贫穷的认识比城镇孩子要深刻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面对社会上纵多的流浪行乞者,大学生们对这种流浪行乞原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图表(1)2.请问你对街边流浪乞讨行为是怎样看待的?( )A.值得同情,作为大学生能帮就帮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C.政府、社会应给予更多帮助D.漠不关心E.其他___分析:从总体数据分析来看,A:B:C:D:E=1:4:12:2:1。
学生基本都偏向于,流浪行乞这个社会问题,政府、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帮助。
但是有些学生也怒其不争,选择“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或者干脆选择“D.漠不关心”。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如图(2),与总体状况基本符合。
从大学生各年级来看,大二、大三也都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大一和大四因为数据局限性,不能妄下断言,从有限的数据情况来看,应该也是符合总体观点的。
从专业文理科方面来看,文理科学生之间基本观点一致,没有特别大的专业分歧,且都符合于总体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在这道题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也是大约一致的,并归于总体主流观点。
百分比 A B C D E男60.00% 47.62% 55.88% 33.33% 57.14%女40.00% 52.38% 44.12% 66.67% 42.86%如图(二)3.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你是如何看待?()A.职业的行乞者是少数,他们不会影响公众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
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
D.视而不见分析:从总体数据分布来看。
学生们在富有同情爱心之时,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开始怀疑这些行为的真实性。
“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
”和“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选项的比重相当的大。
这样的怀疑也说明了社会上确实存在以乞讨为职业利用人们同情心的害虫,导致了人们对流浪行乞者的怀疑,最终对其冷漠化处理。
从性别方面来看,如图(3),男女生的观点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大二和大三的观点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因为调查问卷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也应该符合主流。
在这道题中,文理科没有太大出入,符合主题观点,在此,就不做更多分析了。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符合大众主流看法,而农村学生显得要更加富有同情心一些,A:B:C:D=2:5:3:1。
农村学生对弱者的怜悯心更加强烈些,即使已经对行乞者的行为产生怀疑。
百分比 A B C D E男58.33% 59.57% 46.67% 27.27% 40.00%女41.67% 40.43% 53.33% 72.73% 60.00%如图(三)9.请问你对对父母带着小孩出来乞讨的现状看法如何?()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B.父母也是受现状所迫,没办法,能理解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D.其他___分析: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认识到“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
但是同时也觉得“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
这成为了基本的主流看法。
所以总体答案的分布大约为A:B:C:=5:1:3。
从性别方面来看,女生选项分布为A:B:C=7:1:4,男生为A:B:C=2:1:2。
女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男生在各选项上更加平衡一些。
从各年级和文理科学生来看,可比性不是很大,基本符合总体看法。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有些出入,但是又有别于主流观点,城镇学生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5:2:4:0,而农村学生为5:3:3:1。
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接近于主流看法,农村学生更加理解这些行为一些。
(2)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做法层面分析:4.通常情况下,你更倾向于帮助下列哪一群体?()A.残疾病人B.老人幼童C.受骗人士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E.其他___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各选项比例为A:B:C:D=6:5:1:9。
这样的答案,深深体现了大学生是一群富有同情和爱心的群体。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选项分布为A:B:C:D=3:2:1:4,这基本归附与主流观点。
这道题从各年级和文理科来看,每个年级的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户口选项分布为A:B:C:D=2:3:1:1,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城镇学生对“B.老人幼童”更加要富有爱心一些。
而农村学生为A:B:C:D=4:2:1:4,显示了农村学生对“A.残疾病人”和“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更加要有同情心一些。
5.如有流浪行乞者向你行乞,你会()A.给钱B.给食物C.和他们交流,了解具体情况而定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分析:从总体方面看,学生偏向于选择两个极端,“A.给钱”和“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
也有一部分选择“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所以选项分布为A:B:C:D:E=17:2:4:24:7。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学生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如图(5)。
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从各年级来看,只可以判断大三的学生观点符合主流看法。
大一、大四的观点从已有的数据中显示基本相同,大约为A:C:D=1:1:3,大二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E=5:2:2:8:3。
这三个年级的观点与主流有些出入。
文理科类和户口所在地与总体基本看法大致相符。
百分比 A B C D E男47.06% 25.00% 62.50% 50.00% 92.86%女52.94% 75.00% 37.50% 50.00% 7.14%如图(五)6.你一般会给街头流浪乞讨者多少钱?()A不给 B给1元或以下 C给1元以上5元以下 D给5元以上分析:从总体上来看,选项分布约为A:B:C=4:7:8。
一般没有“D 给5元以上”,“ B给1元或以下”和“C给1元以上5元以下”居多,“A不给”也占了一部分。
从性别和各年级方面来分析,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文科选项分布约为A:B:C=2:4:3,理科约为A:B:C=6:7:9,这样的分布有别于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与主流观点也有差异,城镇学生为A:B:C=1:3:2,农村学生为A:B:C=4:3:4。
7.你有遇到过流浪乞讨者向你强行要钱的情况没?()A.偶尔一两次B.经常有C.没有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A:B:C=2:1:1。
从性别和户口所在地来看,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看法。
从各年级来看,如图(7),各年级与主流观点有些出入,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不能判断大一和大四的数据分布情况,但是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还是归附于总体观点的,大二的分布约为A:B:C=3:2:4,大三约为A:B:C=3:1:1,这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
从文理科来看,文科约为A:B:C=4:3:1,理科约为A:B:C=4:2:3,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且有别于总体看法。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来分析,学生都偏向于“A.偶尔一两次”。
百分比 A B C大一16.98% 18.18% 0.00%大二16.98% 27.27% 54.55%大三58.49% 50.00% 45.45%大四7.55% 4.55% 0.00%如图(七)8.你有被流浪乞讨者欺骗过的经历没?如果有,你以后还会帮助流浪乞讨者吗?()A.有,会B.有,不会C.有,看情况D.没有分析:从总体上来看,个选项分布约为A:B:C:D=7:4:8:9,从比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被骗的经历,面对这样的状况,学生对流浪乞讨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不管学生对乞讨者的态度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说学生冷漠,因为这个社会问题本就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