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近百分之三十的篇幅,所选的篇目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为了激励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下功夫。
初中学生有一个共性: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
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的突出重点、难点突破也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我认为: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固定模式。
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简介——朗读全文——词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
这种传统模式首先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机械的接受,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索然无味;其次,这种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灌输,教学中,老师“两支粉笔一张嘴,填鸭式的满堂灌。
”学生没有求知的主动性,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可先预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前了然于心。
课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辅助性学习资料及课文后的注释)得出相应答案,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一一解答,重点问题着重答,难点问题突出答。
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之情,领悟到了文中之道,这才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
我的教学模式是:“预设目标——分组讨论——组组交流——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照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强调文言文的诵读,体味文中之美。
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为主的。
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已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
因此,文言文教学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音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适宜。
以《陋室铭》为例,在优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此室之雅。
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情,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
为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体会,调动起自已的情感体验与想象。
以作“心灵沟通。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
我们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学的诗情画意。
对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学生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在学生听读、朗读、议读、品读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教《出师表》《醉翁亭记》《曹刿论点》《桃花源记》《爱莲说》《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言名篇时,文中的寓意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引入相关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好学得多。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地多。
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经典名著时,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
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和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和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
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难点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