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比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比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1840年英国侵略军到达中国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到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

1850年洪秀全金田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到1864年天京陷落,共历时十四年、转战十八省先后克复六百多个城镇、规模空前强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了。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本文将从对清政府的打击、对经济的影响、催生洋务运动和更加深远影响几个方面来对比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一、对清政府的打击首先是财政方面。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对英赔款2100万元,这包括赔偿鸦片烟费600万元、商欠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另外若要加上广州所付的赎城费600万元,那就高达2700万元。

这对于清政府来说是极大的财政负担。

关于关税的问题《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或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便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照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这使得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英国货物完全进入中国,中国陷入贸易不利地位,对清政府打击极大。

更可怕的是巨大的财政压力都被转嫁到了穷苦百姓的身上,民不聊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其次是军事方面。

据统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陆海军合并计算,大约是7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110,后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已达20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而且在具体战役中更显清政府军的弱小,例如,第一次厦门之战:1840年7月3日,清军战死9人,受伤16人,英军无伤亡;第一次定海之战:1840年7月5日,清军战死13人,受伤13人,英军无伤亡.其中清军参战兵力1540人,定海总兵张朝发受伤而亡,定海知县姚怀祥自尽.在镇江之战中:清军八旗兵1600人,绿营兵2700人,英军增派援军,共计20000人,1842年7月21日--22日,为英军伤亡最重一次,死亡39人,130人受伤,失踪3人,而清军伤亡率是英军的好几倍。

兵力对比悬殊,而结果是中国战败,对以武力立国的满清人来说是耻辱,是巨大的打击。

从此也可看出清政府落后无能了。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对清王朝的打击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在财政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给予清朝政府不少打击。

太平天国没收庵观寺院田产,还组织农民群众抗租。

曾任清江南河道总督的潘锡恩在一八五八年说,他在芜湖的两千多亩地,子一八五三年后,“籽粒无收”。

浙江余姚,黄李鲍佃农组织十人局,要求减租,“拥众诣县,逼胁出示,官莫能治”。

等等“佃户聚众”抗租事件。

据估计,同治年间的农业税收入较之于太平天国之前数年平均减少30%;同样工商业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太平天国所过之处为了军费开支无不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了地区经济,许多地方惨遭蹂躏。

在军事方面,满人及其同化的八旗军,有汉人组成的“绿营兵”都似乎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清政府只能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及左宗棠、李鸿章等筹募的新军,到平叛末期,清原有的八旗、绿营兵都不见踪影,而形成了汉族军阀势力,清政府内部矛盾加深,使得清政府更加风雨飘摇;而且在平叛中联合国外势力,更加显示出清政府的无能和无知。

二、对经济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

首先是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通商口城市成为英、美资本家的商品倾销市场,使得中国原有手工业被击垮,强占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加紧对中国农产品和原料的掠夺,因而中国丝、茶叶向外国的输出量不断增加,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其次是通商口岸城市商业的发展,英、美等国在战后开始在中国开办企业。

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1845年英国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等等。

虽说大都是为侵略服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城市的商业,这些城市也成为了最早接收先进技术文明的地方。

同时也产生了买办商人,也吸引了不少的中国商人投资于企业,使得这些的城市商业的得到发展。

在劳动力方面上,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被贩卖,甚至被掠走。

在上海,“乡人卖布籴米,独行诣场者,辄被掠去。

”据有关报告,1847至1853年,厦门一地就有12151人背贩运至国外。

中国丧失许多劳动力。

太平天国运动在农村地区开始,政策也是要平均土地,但没有打破自然经济体制,内地的自然经济受到较小影响。

但对城市的破坏是极大的,太平军所到地方会到处搜刮财物,极尽享乐,还严厉打击地主和商人。

天平军占领的大多是富饶地区,他们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经济积累。

其次是人口的减少。

多次战争都是人口浩劫;据说,在镇压穆斯林起义时期,云南丧失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安徽等一些富庶的地区,是战争的必争之地,譬如皖南的广德县,就几乎损失了所有人。

而且还有很多人间接死于战争的,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丧失大量人口。

劳动力的丧失对农村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三、新思想,并催化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使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醒来,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

这些人里面包括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开明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开办新式军需工厂,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艺制造新式武器,并学习他们的“养兵练兵之法“,借以巩固国防,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这些经世思想不断深化,最后催生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对于洋务运动也是有影响的。

首先运动催生了洋务派,直接促进了洋务运动。

在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官僚士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呼吁改革国内的弊政。

的确,他们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代表。

但是,这些人在当时的官僚中属少数派,而且这批人中多数人并无多大权力,影响不了清廷政治走向。

但是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地方势力的扩大,这些封疆大吏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军队联合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厉害,因此更加坚定了他们向西方学习,强兵富国的决心,这就是洋务派产生的重要条件。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手工业者不断破产,沦为劳动力。

但许多劳动力却没有参与到工厂生产中去,而是参加了农民运动,以至于劳动力受到极大破坏。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范围广,而且都是富饶的地区省份,中国的市场就这样被破坏了。

最后是资金问题,洋务运动的所需要的资金也在运动中毁掉。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破坏性更大些。

四、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来说留给中国最大的痛就是割让香港给英国。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与英国,从此香港就在处在了英国的管辖之下。

这只是开始,随后的条约中,九龙地区也归属于英国管辖,直到新中国建立,香港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国家的耻辱。

鸦片战争遗留下的香港主权问题问题直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百年后,中国收回了香港主权。

这是其一,其二则是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从上到下都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尝到了苦头,认为西方的技术比我们先进,我们应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洋务运动随后产生,在随后的历史中,中国人似乎一直在追赶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中去了,认为中国什么都要学习西方,什么都要向西方看齐,乐于过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以吃肯德基、麦当劳为荣等等现象。

学习西方延续成了盲目跟随,这也是鸦片战争给我们的东西。

而对于农民运动太平天国来说,他更加深远的影响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打破思想束缚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平天国从一开始就是反孔的,早在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时候,就把书塾里的孔子牌位给打倒。

所以太平军每攻克一个地方,都得把当地的孔庙焚烧。

孔庙有的改为军火储藏库,有的改为马厩。

除烧孔庙外,又焚烧儒家书。

太平天国在广西永安州时,把儒家书丢到粪坑里去。

到定都天京后,更是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儒家经典遭到了焚书坑儒似的破坏。

但是这些为解放人民的思想的有一定作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改变这种思想才能让自己的统治得以顺利推行。

这对五四爱国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消极方面占主要的。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是大家认识到农民的伟大力量,从而去发动农民群众。

这些经验对以后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而且太平天国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制度和思想,也成为日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有共通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总的来说,中国从那时开始风雨飘摇,在泥泞中前行。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激励中国走向近代化;太平天国运动虽破坏性极大,但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鼓舞了近代更多人走向革命事业道路。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王庆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史》[法] 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林增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陈卫文《大众文艺(理论)第二十期》《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双重影响》徐宏波;陈爱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第四期《中国近代史》徐中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姓名:赵新勇学号:11130170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