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一、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2.①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4.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5.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答:迁客、骚人。

8.⑴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⑵“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

9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略)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11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

13.第2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15.从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大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6.时间上写早晚景色多变的句子;写尽湖光山色的语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具体指哪些内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8.“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句话?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0.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

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

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22.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26.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7.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28.“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

29. 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30.①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4.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孟子,屈原,杜甫35.③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的鲜明观点.3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7.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8.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议论作用:点明主旨,竹筏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9.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浩浩汤汤。

4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2.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43.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4.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5.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46.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考链接1.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文段写景抒情《岳阳楼记》1. 淫雨霏霏悲2. 春和景明喜《醉翁亭记》3. 山间之朝暮乐4. 山间之四时隐退江湖。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9.“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13.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14.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四、问题思考(一):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3、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5、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6、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7、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8、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③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把上述警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上?10、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五、问题思考(二):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8.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9.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10.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11.12.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1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14.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15.“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16.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7.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18.“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19.“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20.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22.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5.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26.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7.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