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安阳师范学院闫静蕾摘要:本文是针对一名大二学生由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案例报告。

本案例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原因进行探讨,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鉴于求助者是高校学生领悟力较好,咨询中采取了合理情绪疗法。

帮助求助者解除情绪困扰,使其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王某,女,25岁,某高校二年级学生,家中排行老大。

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

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求助者自述:我从小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对我管教较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对我要求更为严格。

在别人眼中,兴趣爱好很少,也很少与朋友一起玩耍。

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乡一中,学校学习氛围很浓厚,大家学习都很好,竞争很激烈。

由于升入初中,相比之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羡慕那些没怎么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尖子生,而自己整天埋头苦学才勉强不落伍,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母亲觉得我没有好好学习批评了我。

我很委屈,觉得母亲不理解我,就不想和她说话。

到初三成绩更不好,复读一年才考上普通高中。

谁知道高中比初中竞争更激烈,高一成绩还行,到了高二对班里一个男生产生好感,但迫于学习压力没敢对任何人说,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怕人家不喜欢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到了高三我就跟不上了,高考落榜,又复习两年才考上现在的学校。

邻居都觉得我上学不值当,都24岁了才考上大学,女孩子上什么学啊,这让我很气愤。

我平常就不和他们说话。

(三)求助者反应目前的情况求助者自诉: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和我交往,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前几天因为闹钟的事和室友发生争执,自觉口才不好没有占上风。

平时总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三四岁,觉得她们幼稚,就没有跟她们说过太多的话,对班里同学也如此。

不过这次闹矛盾之后我情绪很不好,觉得自己很孤独,都大二了还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一般能交流感情的就很少,这几天为这个事烦心,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也觉得不自在总分心。

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的时候,或是三三两两逛街、一块吃饭我都很羡慕,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学会改变,要到社会上还这样子就惨了,所以前来找老师望指导一下。

二、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相貌中等,衣着整洁,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但叙述过程中低着头,偶尔和我对视,身体前倾,感觉很拘谨,双手不停地弄衣角。

语言清晰有条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

三、评估与诊断(一)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痛苦。

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感觉被室友及班里同学孤立,看到别的同学三三两两在一起感到羡慕,最近出现失眠,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无发安心学习,在自习室学习会觉得有人议论自己。

3.相关资料(1)求助者性格有点内向,不爱多说话;(2)自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和父母沟通较少;(3)入学晚,小学阶段成绩名列前茅,人际沟通良好;(4)升入初中后竞争激烈,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人际关系一般;(5)到高中只顾学基本不怎么和同学们来往,有必要时也会说话或一起做事。

(6)在大学,由于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一般到人际关系不良。

4.资料的可靠性可靠。

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态度诚实。

5.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

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的年龄问题;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开朗他人就会疏远自己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6.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学方面:求助者在前几天在宿舍里因小事和室友闹矛盾,之后的几天情绪都不好,产生挫败感、孤独感、被排斥感,并且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下降。

在出现负性情绪时,其周围的社会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未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

加之自己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学方面:从求助者自身讲求助者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与人沟通交流,缺少朋友,常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和朋友家长交流。

在和室友闹矛盾后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也没有运用人际技巧处理好室友关系。

其次从认知方面:求助者认为自己性格不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而刻意疏远别人的不良认知。

生物学方面:求助者25岁,心理等各方面可塑性大,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生物学原因对其本身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心理问题性质: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生活事件,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程:求助者问题持续不足三个月,无泛化现象,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及鉴别情况:求助者心理初步诊断为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不良。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使其从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对自己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求助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良好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一)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与求助者协商,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为合适。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经双方沟通协与求助者明确并签定了双方的责权义知情书。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一般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具体次数与时间安排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经督导师的同意,咨询师认为对求助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好。

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过程如下:1.心理诊断阶段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诱发性事件A是和室友发生争执;不合理信念B是过分概括化以自己性格内向全盘否定自己,个性化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总议论自己,主观推测觉得别人因为自己年龄大性格不好否定自己;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孤独,不和同学来往。

(五)咨询的费用根据我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之同辈心理互助团的工作宗旨:助人自助、锻炼自己。

故免费。

六、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二)咨询阶段:包括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包括再教育阶段)具体咨询过程:(具体咨询过程见咨询记录)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第一次2010年6月8日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6.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资料,形成初步诊断。

7.初步让求助者知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介绍ABC理论中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 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并说明A不会直接引起C,而是B引起C。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领悟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二次2010年6月15日此次咨询主要工作是咨询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根据第一次给求助者介绍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找出使自己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事件A(与室友吵架),分析挖掘求助者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B(一些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模式)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探讨这些信念B与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 (孤独、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之间的关系。

从而认识到不良情绪体验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B。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在目前的情绪状态之中?求助者:就因为前几天和室友吵架,她每天看我不顺眼,她肯定认为我笨,我这么大才上大二,她们就天天不愿理我,吵架之后我更是不喜欢她们,包括我们班的同学,我们都不怎么说话。

咨询师:你想改变与室友们的关系吗?求助者:想,但是我觉得很难,而且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好多,我感觉自己不如她们,有时又觉得她们幼稚,所以我几乎不和她们来往,但是这件事让我很痛苦。

咨询师:你说这件事让你痛苦吗?求助者:那当然了,要不是和她吵架我不会这么难受,感觉自己人际关系太糟了,也不太会吵架,气死我了。

咨询师:你前面说的事是生活中的小事,很多人都会遇到,包括我,但他人的反应不都像你一样,所以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困扰的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咨询师:是你对这些小事的看法。

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是这样吗?咨询师:你觉得我们的心情会不会受想法控制呢?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是卖雨伞的,小女儿家是卖盐的,晴天时,她担心大女儿家的雨伞卖不掉,下雨时她又担心小女儿家没办法晒盐。

整天闷闷不乐,你说她怎样才能高兴起来呢?求助者:哦,我明白了,她要是想晴天小女儿家卖盐,阴雨天大女儿家卖伞,老太太就高兴起来了。

咨询师:现在知道合理的想法、信念的重要性了吧?求助者:恩…(点点头,好像有所领悟)…………第三次 2010年6月22日此次咨询工作主要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B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C,而不是诱发事件A本身;(2)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