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8个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8个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事人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当事人是一个10岁男孩,小学三年级,活泼可爱,聪明。

在3岁时,看到小猫小狗不害怕,喜欢摸它们,但5岁时,母亲带着他到野生动物园玩,被散养的小猎狗抓伤,缝了40多针,此后开始对动物感到害怕。

刚开始对小飞虫、小宠物都很惊恐,但后来随时间推移,稍有好转,但对小狗、小猫仍害怕。

另外,此事对孩子的母亲也有一定影响,从此后她带孩子外出都会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提问:1、如何进行心理治疗?2、对于当事人的母亲应该作怎样的指导?答案要点:1、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简单恐怖症。

是对特殊的物体或现象的恐怖,当事人是惧怕小狗、小猫,一接触到这些事物,就会惊恐不安,并极力回避。

这些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事物,却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2、治疗:①倾听当事入对病情的诉说,准确把握其第一次发病的情景,分析当事人性格特点与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找出导致疾病的不良条件反射方面的原因,并加以安慰。

必要时可陪同病人面对其所恐怖的对象,让其观察、体验医生的正常反应,并鼓励其也做出正常的反映。

,②让患者学会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自我治疗。

目的在于消除恐怖刺激物与恐怖反映的条件性联系,并对抗回避反应。

系统脱敏可通过默想(想象)或情境脱敏来实施。

·③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法也可以使用,催眠治疗也可以考虑。

④针对母亲:应帮助当事人的母亲也摆脱恐惧,否则由于榜样作用,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下恶性循环,也越来越对动物感到害怕。

母亲的行为实际上支持并鼓励了孩子对恐怖对象的逃避,这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

应该让母亲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需要正视和面对的,不能一味逃避。

案例二当事人,男,大学二年级学生,在高三的时候,他与一位男同学交上了朋友,但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一种带有相思色彩的感情。

后来毕业分开了,这种情感逐渐淡化,但假期同学聚会,见到对方,当事人依然会有一种异样的冲动之感。

在大学,为了避免高三时的同性相思局面,他不敢和同性多接触,但他对异性交往也没兴趣。

他试图以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抵御那种无法启齿的感觉。

为此,他忍受孤独,体验痛苦,又无人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直到最后实在忍无可忍,才前来心理咨询。

据当事人回忆,他对异性的排斥和同性相恋的兴趣,起因于家庭因素。

由于出身不好,当事人曾对生母有很深的怨恨,后来发展到对所有女人都失去兴趣。

尽管后来的养母对他很好,但他也只有一点感激之心。

尽管他对女性没有兴趣,但表面上却努力装出男子汉的气概,比如在寝室里宣称自己对女人如何感兴趣等,然而这都是在熄灯后才说的,同学看不到他的真实表情。

他为此很痛苦,感觉自己活在假面具之后,道德败坏,为此他十分自责。

l、提问:当事人最有可能得的是什么心理疾病?造成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2、请简单说明可能的处理方法。

答案要点:l)来访者有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但现今的诊断手册中已经不将同性恋作为心理疾病了。

造成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从小对生母的怨恨,后来这种怨恨被泛化,造成对异性缺乏兴趣。

2)可能的处理方法包括:①向当事人说明业界对同性恋问题的看法,消除当事人的精神负担。

②帮助当事人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

③向当事人说明和解释出现同性恋问题的原因。

④如果当事人希望消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的话,可以尝试通过支持疗法协助当事人摆脱同性恋的痛苦。

也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认知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

案例三:当事人王小姐,24岁,是因为情感问题而来咨询的,通过四次咨询,咨询师很成功的为她摆脱了心理困扰,在最后一次咨询时,王小姐提出想和咨询师在结束后成为朋友,因为她觉得咨询师人不错,学问好,思想成熟,能给她带来帮助。

提问;1、作为心理咨询师,能不能与当事人交朋友?2、作为心理咨询师,当当事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该怎么做?答案要点:①咨询伦理。

按照我国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标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并要“尽量避免双重关系”。

所以,一般心理咨询师应拒绝当事人的这种要求,无论当事人是同性还是异性。

②在拒绝时要冷静镇静,注意技巧。

比如向当事人说明职业道德,希望当事人能给予理解。

应避免含糊其辞,让当事人误以为咨询师已经应允。

案例四:当事人是17岁女高三学生,由于她在周记里写,觉得活着很没意思,由班主任送来咨询。

班主任说,孩子常常感到疲劳、焦虑,有想死的念头。

在咨询后发现,她6岁时,父亲病故,此后爷爷奶奶也相继过世,14岁时母亲也猝死,从此她成为孤儿,由其母亲的单位监护。

进入高中后由于没有人督促她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自卑感,不愿接触同学,有时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去了学校老迟到,有时早到了也不进教室,去厕所间等上课铃响后再冲进教室。

有时还会猜疑同学在背后议论她,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趴在桌上睡觉,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数学,几次都只考了十几分。

当事人自尊心极强,猜疑心重,又不合群,明年参加高考,如果考不上大学,她说自己将不知如何去面对社会,如果生活没着落,她可能会走极端。

提问;1、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什么?2、如果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话,该怎么做?答案要点:1、诊断:鉴别和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当事入有比较明显的抑郁心境。

2、按照危机干预的步骤实施危机干预:1、给当事人通过充分的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弄清当事人的真正问题;2、评估危机状况;3、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帮助当事人看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4、并制定出有操作性的计划;5、最后获得当事人的承诺(不自杀或危机告知及执行计划的承诺)。

案例五当事人是初中一年级的女生,由于考试多次成绩不理想前来咨询。

她在小学五年级就已经出现害怕考试的情况。

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孤僻,并伴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学习成绩也退步了。

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单给别人看。

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心情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智力活动效果下降。

随着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的持续,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

而生理上的症状又可导致健忘,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进而更加焦虑起来。

提问:1、当事人最有可能得的是什么心理疾病?2、如何理解她的心理根源?答案要点:1、这位女生最有可能患有焦虑症。

判断依据:①精神性焦虑(反复呈现的坐卧不安、慌乱、紧张等)和躯体性焦虑(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等)都已经持续两年了。

多方面的焦虑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令焦虑不断升级。

②对考试的焦虑与恐惧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常态水平,没有表现出任何适应性和进步,反而越演越烈。

2、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看:①个人方面:a,遗传因素,有研究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b,性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c,由于其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并且十分敏感,难以控制好情绪和心态。

认知水平。

②环境方面:a,家庭环境:可能父母和亲人对她的理解与支持很不够,她自己和家庭的沟通也不成功,过多的情绪垃圾没有得到释放和处理,形成积郁。

b,学校环境:老师可能没有及时发现她的问题并给与帮助和关怀,她与同学的们的关系如果也不够和谐的话,竞争过于激烈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c,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各种媒体中都会有不少令她压抑和焦虑的信息,也会加重她的负担。

案例六:患者,男性,l 8岁,中学生。

患病三年。

三年来目光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因此而来求询。

原来该学生在三年前被发现患了近视,因而去配了眼镜,但配了眼镜迟迟不敢戴,怕别人笑话。

某日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不清,而试着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谁知这时老师正好回转身,无意中看了该学生一眼,他在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内心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然心跳不已。

此后再也不敢与老师目光对视。

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他由前排座位调到后排,但仍不敢抬头看黑板,总觉得一抬头会与老师目光相对。

后来发展到——进教室内心即感到忐突不安,自己形容“简直像在法庭上受审判一样”。

不久,他的恐惧扩大到怕见其他老师、同学、以至所有人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荧屏上的人相视,最后竟连回想起与别人目光相视时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

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都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却是越是害怕越是渴望想要与别人对视。

偶而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了,他就紧张害怕到浑身发抖,面部肌肉抽搐,为此他痛苦不已,曾想弄瞎自己的双眼,也曾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

提问;1、当事人最有可能得的是什么心理疾病?2、尝试分析造成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原因。

答案要点:1、该生患有对视恐怖症,是社交恐怖症中的一种。

简单答恐怖症应该也算对。

诊断依据:①“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自己产生的恐怖的反应,与“对视”这个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也知道其他人一般不会为此而产生恐惧。

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恐怖发作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心惊肉跳、浑身发抖、抽搐、脸红、出汗、头晕等症状。

③无奈的逃避:对引起恐怖反应的处境、物体和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的态度,尽管知道回避是没有必要的,但仍然无法控制地要选择逃避。

此案例中当事人不敢见人,不敢去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敢看电视里的人物,实在被置身于某种场合中,就低头逃避目光接触,这样妨碍了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2、可能的原因包括:①性格特征: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②精神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事人当初被老师无意间看了一眼,就对相视产生恐惧。

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

③正处青春期,自我意识尚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发展不良,造成恐惧。

④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和教养模式,以及亲子关系都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的处理上如若出现问题并未有及时弥补,有可能留下后患。

⑤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

案例七:来访者,男,23岁,某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自述,最近发觉同学们不大愿意搭理自己,好像故意躲着我。

感觉上大学没有意思,尽管学习上没有大的困难。

大学三年以来,我的朋友很少,虽然与同学同住宿舍这么长时间,但我很少与宿舍同学一起聊天。

业余时间我喜欢练练气功,我的脾气是有点怪。

我想咨询一下,看看我有什么心理毛病。

同学反映,他终日离群独处,冥思苦想,偶尔交谈亦不能与人合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