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浅谈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浅谈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翻身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王晓摘要: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对其诶来有重要的影响。

影响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因素方方面面。

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规则意识形成的环境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意识;中学生;父母;家庭;老师;学校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近年来,行为习惯教育、规则意识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与时俱进,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促进其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基础,是支撑学生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学生良好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价值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21世纪学校构建优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想把所有的积蓄支助贫困学子。

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把钱交给希望工程,而是直接根据学校提供的名单,分别给每人寄去书和贺卡。

终于有一天,一张皱巴巴的明信片飞到了老人的手上,卡片上用很稚嫩的笔迹写着“虽然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是我非常感谢您送给我的礼物,我祝您好人一身平安!”亲亲合上卡片,老人一脸轻松说“他就是我支助的对象。

”家人疑惑不解,老人缓缓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己的温暖,且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读完故事,我不禁感概。

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强调给与比得到幸福吗?“雷锋叔叔”的给与不求回报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给与就真的不需要理由?而接受是不是真的就不需要感恩呢?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任自己的行动去应对,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最可靠的”。

中学是亲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

而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教育的力量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因此抓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和笔者所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进行:一、从实际出发,明确行为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间还要和已经存在不良习性做斗争,因此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

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那个、无数次重复、有意识的练习于坏习惯作斗争等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叶圣陶说“……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

只有熟练到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得到应用。

新学期开始后,新学生从原来的各个学校汇聚到我们新的学校,对心学校的好奇以及想在新学校重新树立榜样的心态交织在一块,学校就抓住这个时期叫我们抓紧对新生行为习惯的教育。

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学生来校读书的自带菜,遇到下雨天,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学生因为怕耽误上课时间每天早晨五点左右就得起床,步行一小时甚或更多的时间来到学校,比起住校生而言至少少休息了一个半小时。

于是学校给学生在没有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提供住处。

对于来自大山的孩子,本生甚或习惯就不是很好。

再加之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都外出打工累维持生计的情况,学校在开学之初就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翻身九义校住校生管理条例》,ㄍ翻身九义校文明班级评比办法》《翻身九义校环保志愿者职责》《翻身九义校安全督察员职责》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我们每一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将一周中无迟到早退现象,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的班级评为“纪律流动红旗班级”,将卫生打扫和保持都好的班级评比为“卫生流动红旗班集体”,并纳入班主任年终工作考核。

对规范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事迹突出的提出表扬并且进行奖励,对在学校安全、卫生方面做出表率的同学,学校在第二学期开学典礼上授予“优秀安全督察员”和“优秀环保志愿者”称号并做出物质表彰。

没达到要求的班级和学生指明存在什么问题,并要求改正,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养成勤学、守纪、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进行安全活动的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所以在平时的举手投足中,一个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

“正人先正己”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要先做到。

站直、走路昂首挺胸、说话严谨,早睡早起、与学生同做早操。

这样既让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对于自己的教学也有着有利的因素.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

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生操行评比制度》,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的,我们每周对照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并在学生自己的操行分上加分,激励学生向良好的行为看齐。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星期五的班会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

如我们学校的卫生行为习惯,一开始同学们没有这个意识,班级中有时桌凳摆放不整齐,教室里有垃圾,废纸,刚刚打扫的操场上有大块的废纸、塑料袋。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学生打扫不彻底,而是保持不够。

我们组织学生每天及时检查,发现后责令其打扫干净并扣除班级文明分,通过这种办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养成了一个到校后首先看看桌椅放整齐了没有,地面是否干净,不乱扔杂物,看到杂物,还能主动捡起扔进纸篓,慢慢地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了。

同时其它行为习惯也逐渐得到改观。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有人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的好事难”。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而是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

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

记得我所教的2009级2班、新生刚进校时,因为大多学生来自农村没有养成在楼上学习生活的习惯,学生乱扔垃圾、玩打,随地吐痰,往楼下扔脏东西等。

结果导致班级纪律不好,环境也差。

即影响学生的学习,健康,又经常被学校批评,为此我便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是违反学校纪律的,通过自省,同学们自觉地纠正了不良行为,从而形成了好的习惯。

四、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其实生活即教育。

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行下效”,就是教育。

在家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事事,无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说话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说话,夫妻间的说话,兄弟姐妹的说话,晚辈与长辈的说话,邻里间的说话,说话的内容与态度,水平与艺术,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

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更广泛、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作用的,不是说话,而是家庭成员的品德行为,家庭的文化氛围。

父母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处事方法,人际交往,社会责任心,生活习惯,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等等,无一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教育。

古人有“不言之教”、“无声之教”的说法,强调声教比言教更重要的说法。

在孩子眼里,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未必都是真实的,父母的行为才是更靠得住的。

父母工作马虎,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父母满口脏话,却要求孩子礼貌待人;父母不尊重老人,却要孩子尊重长辈;父母虚度光阴,却要孩子珍惜时间;父母一掷千金,却要孩子勤俭节约;父母肮脏邋遢,却要孩子讲究卫生,如此的言教,不是显得苍白吗?在孩子心中还有多少分量呢?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生活即教育,就是把教育融化在教育中。

就像把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需要的元素融化在汤里,孩子在喝汤的时候就得到了维持身体健康的所需要的各种物质。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包括诚实、自信、踏实、友爱、乐观、孝敬、礼貌、整洁等,都应融化在生活里。

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得吸收这些元素,经过消化和吸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