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馆文化
谈到四川的特色文化,那么四川的茶馆文化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一个话题。
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小巷,尤在成都。
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茶文化在成都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当然,特色的四川茶馆文化必然是少不了特色的川茶。
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茶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氏族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川茶由东部的巴族扩展到了西部的蜀地。
此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了。
两汉时期,川茶产区和产量都进一步的增加,茶叶市场开始出现。
唐及五代,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的主产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周围和川南、川东的长江流域。
数十种川茶已经蜚声全国。
两宋时期,四川产茶占了全国的一半。
北宋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并在成都设成都府路茶场,负责在四川产茶州县设买茶场,四川与藏区交接设卖茶场和买马场,进行茶马贸易。
至此今天,川茶仍在全国的茶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此间,就有闻名全国的蒙顶甘露茶和峨眉竹叶青。
由川茶的源流看来,四川人爱饮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茶馆文化在四川的流行的原因了。
四川的茶馆布置较为简单,但意在舒适。
小方桌、竹靠椅、骨瓷茶碗、紫铜茶壶。
这些可都是茶馆子的标配。
在成都茶馆喝茶喝的是盖碗茶,话说这盖碗茶还有所来历。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传闻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
女发明的。
由于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端茶时常常会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
流传至今,就是所谓的盖碗茶了。
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个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足以见得茶馆在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茶馆在成都,它的属性早已不是单纯的饮茶的休闲场所了,可谓是身兼数职。
茶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成都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旧社会中,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在这里相聚。
占据一张方桌,或谈天说地、插科打诨、洽谈生意、看货贸易、结友聚会、打打麻将。
成都人喜欢“摆龙门阵”,最热衷的场所当然是在老茶馆中。
小方桌,竹靠椅、翘起二郎腿就开摆。
邻里之间,家长里短,乡间旧闻,国内外大事等,都在茶客们口中变成横飞的泡沫星子。
人们相互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仅供娱乐调侃,在没有言论负担下,大家更是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但这里面不免有着添油加醋的原因,也更可见成都人嘴皮子厉害。
口干舌燥之际,茶水便是最好的饮料,提神又解渴。
在旧社会时,茶馆还是一个公共评判场所。
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往往约集茶馆“评理”。
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还得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
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茶馆里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娱乐休闲场所。
在茶馆里,人们不仅能够饮茶、摆龙门阵。
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精彩的技艺表演。
首先当属手艺精湛的“茶博士”了。
然而,所谓茶“博士”,可不是学术研究上的博士,而是在成都茶馆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
茶博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客人临门,立即迎上前去,找到合适的座位,一手拎着擦得光亮的紫铜大嘴茶壶,另一只手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
然后,像杂技表演一般,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倾注下一股清流往碗里汩汩冲茶。
一杯茶倒下来,不溅出分毫。
有的茶博士技艺高超,招式颇多,比如说:背对着桌子,向后仰着四平八稳地将水注入茶杯之中,实在令人拍手称快、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档的茶馆,还可观赏到著名的川剧表演:变脸、喷火,还有评书,可谓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在大街小巷中的普通茶馆中,还有许多小生意在此得茶馆的福荫,卖报的、修脚的、擦鞋的、掏耳朵的、卖零食小吃的。
可见,坐在茶馆中,可不是单单饮茶打发时间,多的是小把式、小玩意供您打发时间。
所以,成都人都爱钻到这热闹地儿来。
四川地处盆地,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
所以,四川人一年四季都爱屯室内,不爱动弹。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四川人悠闲的整体性格。
成都也成为全国闻名的休闲城市。
其中最能体现其休闲的还当属大街小巷的茶馆了。
成都人饮茶,说到底,饮的一种生活态度,品的一种人生。
如果说成都人成就了茶馆文化,那么茶馆文化同样也养育了成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