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处 理 措 施
1、 物理疗法 :
• 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 部出现的红、肿、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 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 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 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 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 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 用芦荟汁外敷
容易外渗人群
1、不会表达的婴幼儿, 2、感觉迟钝的老年人, 3、麻醉未清醒者 4、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
2、机械损伤:
• 原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 刺,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 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 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 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正确 (凝血不正常)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 脉给外渗药处理
• 4、钙剂抗素血管活性药:
丹参注射液外敷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时
• 轻者用25%硫酸镁湿敷30min,每天 2~3次,并在损伤处涂抹0.5%碘伏, 若半径大于损伤部位2.5cm,没2h涂抹 一次,有水疱者,在无菌操作下用一 次性注射器抽出内液,再涂抹碘伏。
当药物浓度低,外渗少
如输入的药物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 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 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用热敷的方 法(用25%硫酸镁湿敷30min)可以缓解 血管收缩而引起的循环障碍,从而防 止皮肤组织苍白和坏死。
• 昏迷、严重脱水, 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 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 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 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 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性 并导致破损。
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 染,可用碘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 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 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 创面应按外科换药处理。
积极行针对性解毒处理(封闭)
1 )对应性解毒封闭 ①发疱性药物阿霉素、柔红霉素---碳酸 氢钠,减轻炎症反应;丝裂霉素可致 严重溃疡,硫代硫酸钠局封可起直接 灭活作用
定义
液体渗出或外渗是指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 物/液体时,使血管通透性增强,使输入的 药液/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为的周围 组织,轻则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疼痛,重 则局部组织起泡、坏死。 这是临床护理经 常遇到并常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的问题, 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药物外渗病因素
•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 因素 • 1、药物因素 • (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 (2) 速度过快 • (3)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 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2、输液前教育
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严 重后果,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如出 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应 立即关闭输液器并 呼叫护士
3、穿刺
①穿刺前不拍打静脉,尽量用力度适中 的压脉带。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一 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 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由技术娴熟的护士 执行。中心静脉置管由专业人员(执 证)执行,非置管病人必须每天更换 输液部位。
3、生理因素
•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 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 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 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 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常见外渗药处理
• 2、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 应用特异性药物能够直接对抗渗出药物的毒 理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血管收 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外渗时使局 部缺氧, 皮肤颜色改变, 严重者出现局部皮下组织 坏死, 酚妥拉明、山莨胆碱敷于局部, 能起到扩张 血管, 改善微循环作用, 热敷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①给药期间刺激 或毒性药物刺激 静脉内壁造成静 脉炎。(变-渗增)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②药物由脉管系统渗 出扩散至周围组织, 致局部炎症反应可 形成红肿硬结形成 脓肿,称化学性蜂 窝组织。
药物外渗引起的病变
③局部炎症进一步发 展、药物毒性作用 过强或致局部血管 严重收缩均可造成 局部组织糜烂坏死, 称为渗出性坏死。
常见外渗药处理
3、浓度过高的药物如: 25%甘露醇、碳酸氢钠、脂肪乳、 氨基酸、右旋糖酐 由于滴速过快易致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 取 硫酸镁湿热敷, 每半小时更换一次, 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渗出 后肿胀消退情况和颜色的变化。也可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涂 皮肤患处,包括脂肪乳外渗时也可以使用 。 脂肪乳外渗时处理的办法可以用硫酸镁加上地塞米松、利 多卡因在渗漏局部湿敷,可以起到止痛和抗炎和促进吸收 的作用。
外渗的临床分级
•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 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 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 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 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 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 3、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泡性药 物,如果两种均为发泡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 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糖水冲洗 管道,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5—20分钟。 • 4、在输液前应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主要表现, 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教患者学 会关闭输液器,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 物渗出量。
4、检查 在接入化疗、刺激性强或 高浓度药物前,必须检查输液通路 是否有回血,如输液不畅,一定另 选部位。 5、 冲管 注上述药物后,必须用生 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充分冲洗管 道后再拔针。
谢 谢!!!!
预 防 措 施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 免刺破血管。 •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 加强告知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 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 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 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 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 出。 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 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 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 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 次,连续三天。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 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外渗的临床分级
•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 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1)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 (烧伤样改变)、 组织坏死。如阿 霉素、表阿霉素、 长春新碱、卡氮 芥、氮烯、环磷 酰胺、氟尿嘧啶、 顺铂等
2)高浓度、刺激性药物 外渗后可致沿静脉 走向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 灼热、疼痛。
常见药物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 %碳酸氢钠、氨基酸、脂肪乳、50%葡 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去甲 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 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渗漏范围较大且药物刺激性强
①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肢制动、抬高 至少48小时, ②用50%硫酸镁或75%的酒精持续湿敷, ③配合药物局部封闭。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执行或指 导。 • 2、输液中严密观察,一般15¡ ª 30分钟巡视一次, 细心观察有无红肿、渗出、疼痛,重视患者主诉, 主诉输液部位有疼痛及烧灼感,不管局部是否肿 胀,都要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程序处理,同时 注意回访,一般化疗药物外渗观察不少于10天。
处理方法
• ①立即停止输液; • ②保留针头,并吸出外渗液,接注射器推注地密米松5mg 拔出针头; • ③病变肢体抬高至少96h; • ④局部冷敷6—12h,一般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 • ⑤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也可用50%mgSo4湿敷,多爱 肤软膏外涂,水胶体敷料使用; • ⑥局部用0.9%NS10ml+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5mg封闭; • ⑦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毒处理。
封闭方法
从漏出部位外2倍范围向中心缓缓皮下注射
.
预防
1、选择输液部位
①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
②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择弹性好、粗直 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同时应避 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部及肘窝。 ③胃肠外静脉营养、化疗药物应避开手、肘窝及行 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多选前臂近端
常见外渗药处理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 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 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 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 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 收等作用。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 择 冷敷效果更佳。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 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 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