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

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

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

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

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

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

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

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

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

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

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

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

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

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

并根据年龄滴速。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

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

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

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六、严密监测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小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争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静脉输液侧肢体被衣服或被盖遮挡,不易被发现,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是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药物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点滴,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

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

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

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

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

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