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和渗出的预防和处理
⑤责任心欠缺,巡视不到位 ⑥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
• 所有与外渗有关的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 应制定预防输液外渗方案来详细说明护士输注刺激性和 腐蚀性药物时所需技能
外渗的实施 细则
外 渗 实 施 细 则
1.应根据药物使用说明、渗出液的性质和渗 出的严重程度实施治疗 2.在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中应建立干预与 治疗外渗的指南 3.如果发生腐蚀性药物外渗,撤除输液管路 生理解剖 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 因素 4. 在撤除管路时,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 5.应持续观察和评估外渗部位,其中包括活 动、感觉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记录在患者 的病历中 6.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 能再留置导管 7.在渗出标准量表中,外渗属于第4级
常用溶液的PH 药物名称 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 液 0.9%NaCL注射液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PH范围 药物名称 PH范围 4
3.2~3.5 10%kcl
3.5~5.5 10%葡萄糖酸钙 4.4~7.5 4.5~7.0 氨苄青霉素 4.5~7.5 万古霉素 10 2.5~4.5
乳酸钠林格氏注射 液 复方乳酸钠葡萄糖 注射液 灭菌注射用水
渗出:是指输液 管理疏忽造成的
外渗:是指输液 管理疏忽造成的
非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 的周围组织。
腐蚀性药液进入
静脉管腔以外的 周围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 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 发生率为0.1%~6%
渗出的标准
• 渗出的发生应被作为不利于病人的结果 • 对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数 字应被妥善保留并易于查找 • 护士应具备能够识别和评估渗出的部位以及是否需 要干预和治疗的能力
0 1
0 2
癌症患者反复化 疗,血管脆性增 加
糖尿病:糖、脂 肪代谢障碍,致 外周血管病变
0 3
0 4
静脉压增高:如静脉 血栓、上腔静脉压迫 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药物性质
0 1
药物PH值:>9或 <5
02
药物的渗 透压 >900mosm/ L 药物毒性作用 及变态反应
0 3
药物的浓度(稀 释程度)
04
渗 出 实 施 细 则
渗出实施细 则 7.任何2级或2级以上的渗出都应作为异常事 件通知主管医生或相关的医疗人员,并根 据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 发生报告》 8.关于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 生理解剖 施的统计都要归总、分析,从而提出治疗 因素 的改善方案 9.在相关的医疗制度和程序中,应将渗出发 生率作为评估治疗结果和质量改进效果的 手段
• 所有与渗出有关患者输液渗出的资料都应记录 在患者的病历中 • 应该有统一的衡量表来评定渗出的分级及严重
药物渗出的 分级
级别 0级 1级
根据2011年INS的标准,将药物渗 出分为5级
临床标准 没有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 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 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2级
3级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 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 径 >15cm ,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任 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渗出的实施 细则 1.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制度和程序以作为预 防和治疗输液渗出的指南 2.出现输液渗出的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拔除输液通路 3.根据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生理解剖 4.对于渗出的部位应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评估 因素 ,其中包括:活动、感觉、肢端血液循环 情况等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5.渗出的目前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应记录在病 历中 6.当运用渗出统一量表记录新生儿或儿科患 者时,应同时记录渗出面积所占体表面积 的百分比
渗 出 实 施 细 则
渗出发生率
渗 出 发 生 率
发生渗出的 X 100% = 渗出发生 患者数 率% 静脉管路的 生理解剖 因素 总数 外周静脉管路总数包括外周短、中、长 导管和PICC等Fra bibliotek外渗的标准
• 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 措施,使外渗的影响 降低到最低 • 外渗发生后必须立即终止输液,并马上采取干预措施, 同时通知医生
外渗的概念
外 渗 实 施 细 则
8.当使用标准量表记录新生儿或儿科患者时 ,应记录外渗面积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9.所有外渗的发生都应被看做是警惕事件的 发生,要记录和分析外渗的原因 10.根据医疗机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渗出 生理解剖 都应作为异常事件通知主管医生或相关医疗 因素 机构人员,任何外渗的发生都应被视为异常 事件报告给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并根据医 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 告》 11.关于外渗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 施的统计都要归总、分析,从而提出更好的 解决方案 12.在相关的医疗制度和程序中,应将外渗
输液过程中药 物外渗 和 渗出的处理
肖惠萍
01
掌握渗出与外渗的概念
学习目 标 CONTENT
S
02
了解新型辅料的特性 掌握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方法
03
药物渗出/外渗的概念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
新型敷料的特性 渗出与外渗的治疗
内容
药物渗出/外渗的概 念
药物外渗/渗药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物外渗 /渗出出的概念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
药物外渗和渗出的影 响因素
生理解剖
A
护士因素
D
影响因 素
C
B
疾病因素
药物性质
影响因素
1.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大,血 生理解剖 因素 流缓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
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 2.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
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 激
疾病因素
昏迷、休克、肺 心病:微循环障 碍,血管通透性 增加
5%碳酸氢钠
6.0~7.5 氟康唑
3.6~6.5 阿米卡星 5.0~7.0 7.8~8.5 呋塞米 甲硝唑
3.8~4.5
4.0~7.0 8.5~9.5 4.5~7.0
护理人员因 素
①专业知识缺乏,不了解药物特性、 使用方法等
②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 ③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④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 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