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此起彼伏,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在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的美,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围合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相对于四合院的严谨、秩序的空间美,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呈现出来的又是另一种美。
建筑多由天井庭院式布局以适应江南多雨湿热的气候;住宅群相伴成街巷空间,实现物质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码头、桥梁组合成水岸空间,参差错落,繁而不乱。
水、桥、房融合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的空间美。
二、空间使用从物质技术来看空间使用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自古以来,建筑的式样和类型各不相同,仔细考查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功能在其中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每个房间正是由于功能使用要求不同而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形式,以使之区别于另一种房间。
例如居室不同于教室,阅览室不同于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观众厅……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和不说自明的。
老子(道德经》。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例如同一使用要求可以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说,功能对于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
以建筑类型来讲,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于是伴随着机器生产就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新型工业厂房。
特别是由于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于是对建筑提出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功能要求,正是在这些功能的驱使下,才相继出现了像原子能发电站、可容万人的体育馆、超高层建筑··一等许多新的建筑类型。
建筑中的功能因素所回答的正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却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发展的因素。
联系到前面所分析的—建筑空间形式一定要适合于功能的要求,那么功能的发展和变化将意味着什么呢?不言而喻,就意味着新的要求与原有的空间形式之间必然要从相对的统一而逐渐发展成为冲突、对抗,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必将导致对于旧的空间形式的否定。
处于资本主义近代建筑前夜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就是以它那种古板、僵死的躯壳而严重地阻碍·束缚了建筑功能的发展,其结果不一可避免地在建筑领域中导致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尽管西方近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地夸大了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决定作用,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当时苏联的建筑界却没有正视这一点。
有些建筑由于功能的要求不适合采用对称的形式,和对称的形式一样,非对称的形式也可以产生另外一种气氛和艺术感染力。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对称的形式易于造成庄严、肃穆、雄伟的气氛;那么非对称的形式则较有助于获得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
最明显的例子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就是以不对称的形式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个别建筑类型如纪念碑、凯旋门,其形式的决定主要不是取决于物质功能,而是取决于精神要求。
与上述的情况正相反,也有一些类型的建筑如仓库、堆站等,由于和人的关系不甚一密切,对于这一类建筑,它的形式则基本上取决于功能使用要求,而很少、甚至不考虑人的精神感受方而的要求。
除以上的建筑类型外,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
每一幢建筑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条件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除此以外,建筑形式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同一时代的建筑,不论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了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体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时代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时代风格。
同理,处于同一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不论它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除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外,又都共同地休现出一种共性特征,这种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特征,由于是民族或地区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民族或地区风格。
一幢建筑,从时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空间上讲它必然要处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因而它必然同时兼有上述两重风格。
再进一步地说,除时代、民族和地区会分别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外,作者也会赋予作品以某种特征。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所讲的“才性异区、文辞繁诡”,就是说明作家的不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这种由作者赋予建筑以某种特征的称之为个人风格。
由此可见:单就风格来讲就可以把它分解成为三个侧而—时代的、民族或地区的和作者个人的。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财富,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它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识形态。
例如古代的埃及建筑,尽管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这正反映了占埃及极其神秘化的宗教组织形式和奴隶的最高统治者—法老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与埃及相比较,古希腊建筑则显得开朗、明快一些,这也是和当时希腊在自由民中所实行的相对民主的制度分不开的。
高直建筑所采用的细而高的比例、竖向线条的装饰和尖拱、尖塔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则是人对于宗教神权的无限向往和崇拜。
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要求,而且它还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义。
三、空间与功能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
具体到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
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
例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人们力求用各种方法扩大空间,正是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才相继地创造出拱形结构、弯窿结构,并用它来代替梁柱式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室内空间,使数以千计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
在扩大空间方面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冲突的。
诚然,古典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正体现了上述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裹在旧的形式中去,这里必然会造成表里不一,而表里不一的东西还有什么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可言呢。
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
当然,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
除结构外,其它工程技术对于建筑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结构、材料相比毕竟处+次要的地位,为节约篇幅这里就不作分析了。
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特鲁维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
嗣后各个历史时期,尽管所强调的侧重时有不同,但是谁都不能抹煞功能在建筑中所处的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看法,正是这种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
从那时起到现在,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人不时地批评、指责现代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存在的片面性,甚至公然宜布“现代建筑已经死亡”,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名言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