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局域网和广域网概述@底层的技术
局域网和广域网概述@底层的技术
2.帧中继
一种能提供低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服务的交换技术,替代 X.25.
3.ATM
目前网络发展的最新技术,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基础上的 一种新的交换技术
3.3.2 帧中继
优点: 1.高数据率 数据率达到44.736Mbps,大于设计的1.544Mbps。 2.突发数据
接受突发数据,满足用户在不同时候需要不同的带宽需求。
3.千兆以太网(1000Mbps)
3.1.2 传统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数据率为10Mbps,接入方法为载波多路访问/
冲突检测( CSMA/CD )机制。
CSMA/CD八字原理:“先听后讲,边听边讲” (1)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则发送信息。 (2)如果信道忙,则继续侦听,直到信道空闲时立即发送。
局域网和广域网概述
第三章 底层的技术
第三章 底层的技术
学习重点:
了解局域网和广域网类型 掌握主要以太网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掌握CSMA/CD,CSMA/CA工作原理 掌握主要连接设备
第三章 底层的技术
3.1 局域网LAN 局域网覆盖的范围较小,带宽较高,通常用于建筑 内部,园区范围内的专用网络。 局域网分类:
透明网桥:对任何数据站都完全透明,用户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网桥被加入系统或从系统删除,各站都无需重新配置。
3.4 连接设备
3.交换机
二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
(1)前同步码:物理层添加的7个字节交替出现的0和1,提 醒系统有帧到来。 (2)帧首定界符SFD:1个字节1010101011作为帧开始信号。 (3)目的地址DA:下一站物理地址。 (4)源地址SA:前一站物理地址。 (5)长度/类型:值小于1518表示长度字段,否则表示定义 服务的上层协议。 (6)数据:从上层协议封装的数据。 (7)CRC: 差错检信息。
(2)ATM层:负责共享物理链路的虚电路和ATM网络中的信元传输。
AAL5-----为无连接的分组协议而设计。
3.3.3 ATM
5.ATM与IP技术比较
进性以及兼容性,适用于实时性强,多媒体通信等高端业务。
但协议庞杂,运行维护困难。IP是由IETF标准化,具有包容性
(1)从定义上看:ATM是ITU-T提出的标准,它基于QoS,技术的先
SDSL(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用于对下载和上传速度 都有较高要求的短距离网络连接。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
它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主要面向计算机 用户的终端,它是连接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与用户计算 机之间的中间设备。
3.2.2 数据链路层
1.PPP点对点协议
PPP协议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广域网协议,这是因为它 具有以下特性:
3.3 交换广域网
因特网的主干网通常是交换广域网。覆盖面 积大(一个州或国家)的广域网。使用面向连接 技术,与局域网技术有许多不同。
3.3 交换广域网
三种常用交换广域网技术
1.X.25
历史最悠久的广域网数据传输技术。X.25协议是指用分组方式工作 并通过专用电路和公用数据网连接的终端使用的数据终端设备(DTE) 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之间接口的协议。
3.1.4 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是建立在以太网标准基础之上的技术。千兆以太 网和大量使用的以太网与快速以太网完全兼容,并利用了原 以太网标准所规定的全部技术规范,其中包括CSMA/CD协议、 以太网帧、全双工、流量控制以及IEEE 802.3标准中所定义 的管理对象。
目前千兆以太网实现分为二线和四线两类,分别为:
能够控制数据链路的建立;
能够对IP地址进行分配和使用;
允许同时采用多种网络层协议; 能够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
能够进行错误检测;
有协商选项,能够对网络层的地址和数据压缩等进 行协商。
3.2.2 数据链路层
2.PPP运行过程
PPP运行过程-三阶段
链路建立阶段(LCP):建立、维护和终止链路。 验证阶段(Authenticate):用户名、密码验证 网络控制协商阶段(NCP):IP分配,网络层配置。
(1)100BASE-SX:用光纤发送短波长激光信号。 (2)100BASE-LX:用光纤发送长波长激光信号。
(3)100BASE-CX:用屏蔽双绞线发送电信号。
(4)100BAST-T:使用双绞线电缆。
3.1.5 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能实现宽带业务的无线接入、 远距离无线传输及认证计费等功能。其优点如下: 1.移动性: 不需要局限特定访问地点 笔记本、PDA可以自由变换位置 2. 低成本 避免铺设线缆、租用线路的月租费 3. 高可靠性 避免线缆故障造成的网络瘫痪 抗干扰、加密算法确保安全。
传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广域网技术
点对点广域网
交换广域网 X.25 帧中继 ATM
本讲内容: ATM技术 链路层协议 HDLC PPP 接入技术 ISDN DCC
3.3.3 ATM
1.什么是ATM
一种数据传输技术,它以信元为信息传输、复用和交换的 基本单位,具有高数据传输率。
3.4 连接设备
1.转发器
物理层设备,可扩展局域网的长度。不是连接2个局域网,
是把一个局域网的两个网段连接起来。转发每一个位,无过
滤功能,是再生器而不是放大器。
集线器:多端口转发器,应用于使用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中, 连接多个计算机或网络设备。
3.4 连接设备
2.网桥
数据链路层设备。连接两个LAN,它能够解析它所接受的帧, 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如果数据包的目标地址与源地址位于 同一段,就可以把它过滤掉。
2.什么是信元
信元是固定长度的数据交换单元,有5个字节首部和48个字
节的信息字节组成,采用硬件对信元进行处理,缩短信元的处 理时间。
3.应用范围
ATM技术实现的通信网可支持语音、数据及图像传送,提供 专用高带宽传输。
3.3.3 ATM
3.ATM网络特点
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 传输路径(TP)—物理连接(电线、电缆、卫星等)。 虚通道(VP)—两个交换机之间的一条或一组连接。 虚电路(VC)—属于同一报文的信元都沿着一条虚电路传输。
无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1)运行是在误码率很低的光纤传输网上
(2)预约资源机制保证网络中传输的负载小于网络的传输能力。
3.3.3 ATM
采用透明的网络传输方式 语义透明-在传送信息时不产生错误。
时间透明-用最短的时间将信息从源点送到目的点。
具有统计复用功能 兼容性好 AAL层把不同电信业务转换成统一的ATM标准,实现使用同 一个网络来承载各种应用业务的目的。
3.1.2 传统以太网
实现方法
(1)10BASE5:粗缆以太网。
(2)10BASE2:细缆以太网。 (3)10BASE-T: 双绞线以太网。 (4)10BASE-FL:光纤链路以太网。 比较基带与宽带: 基带传输(BASE)-又叫数字传输,是指把要传输的数据转换为数 字信号,使用固定的频率在信道上传输。 宽带传输(Broadband)-将信道分成多个子信道,分别传送音频、 视频和数字信号。传输模拟信号,传输距离更远。
3.减少了开销
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误码率极低,能实现近似无差错传输,减 少了进行差错校验的开销。
3.3.2 帧中继体系结构
帧中继通常是作为广域网来 连接一些局域网和主机。 DTE:数据终端设备,连接用 户到网络的设备。如:路由 器或网桥。 DCE:数据电路端接设备,网 络中的交换机。
知识回顾
局域网技术
3.3.3 ATM
4.ATM层次
(1)物理层:定义传输媒体、位传输、电信号和光信号的转换。 (3)应用适配层(AAL):接入现有网络到ATM设施上,并分割成固 定长度ATM信元。 AAL1-----支持恒定数据率的应用,视频、话音。 AAL2-----支持低数据率通信量和短帧通信量。 AAL3/4---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字服务。
3.1.5 体系结构
物理层实现:定义了若干标准,只需了解。 MAC层实现:CSMA/CA (1)发送结点在检测出媒体空闲后,先发送一个小帧
RTS(特殊请求),该帧包含了他需要占用媒体的时间;
(2)接收站发送一个CTS(准备发送)帧确认发送结点的请 求。该帧以广播方式发给所有站。
(3)发送站发送所有帧。 (4)接收站确认所收到的帧。
(3)发送信息后进行冲突检测,如发生冲突,立即停止发送, 并向总线上发出一串阻塞信号(连续几个字节全1),通知总 线上各站点冲突已发生,使各站点重新开始侦听与竞争。 (4)已发出信息的各站点收到阻塞信号后,等待一段随机时 间,重新进入侦听发送阶段。
3.1.2 传统以太网
站点要求发送
Y
有载波? N 发送一帧信息 延时处理
有冲突? N
Y
发出阻塞信号
冲突 >16 ? Y 放弃发送 另作处理
N
一次发送结束
图4.3 CSMA/CD发送过程流程图
3.1.2 传统以太网
数据链路层有2个子层: 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负责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MAC媒体接入控制子层:负责CSMA/CD接入方法及帧的组装。
帧格式
和开放性,但也决定了IP要提供电信级的服务还有一段路要走。 (2) ATM是技术驱动的产物,而IP则是市场驱动的产物。
(3) IP协议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运行在任何介质和网络
上,可以保证异种网络的互通。随着IPv6,各种协议算法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