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巴胺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课堂PPT)

多巴胺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课堂PPT)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 闭效果很好。
18
水泡的处理
局部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进 行抽吸,吸出渗液后,另取一5ml注射器 抽取1%碘伏注入水泡内,注入量以填满 原水泡、局部无肿胀、无疼痛不适为宜。 局部保持干燥,避免表皮擦落,防止抓破 引起感染。
19
中药制剂
京万红软膏外涂、红花甘草散外敷、黑墨 草外敷等,对防治静脉炎输液渗漏都有较 好的效果。
20
食物的临床应用
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mm的薄片敷在渗 漏部位,用胶布固定,消除水肿和防止组 织坏死的效果很好。
21
其他疗法
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超短波理疗等。一旦 发生局部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 换药或植皮。
22
多巴胺渗漏是临床常 见的护理难题,它不 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同时也影响了治疗以 及抢救工作。
10
合理选择血管
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上肢静脉,因其阻力 小,药液尽快输送和稀释,以减少对局部 组织的刺激,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 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 液。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注 意观察输液部位的反应,以杜绝外渗性损 伤和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
11
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
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贴剂贴在病人 输液血管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2%山莨菪 碱溶液涂擦,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 从而减少静脉外渗 .
安全输注
护理技术 责任心 细心
23
24
处理关键是在早期(4h~6h以内),如48h 内治疗不见好转,组织损伤不易移转。
3
渗漏
渗漏因素
4
机械因素
输液中发生液体轻微渗漏,大多是由于穿 刺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静脉 太少,输液时间相对较长,而针头斜面又 向上所致。多次穿刺,拨针不当等对管壁 的机械性损伤可加大渗漏发生的可能性。
16
药物湿敷
临床常用静脉外漏局部湿敷的传统药物 为硫酸镁,对多巴胺、化疗药物及高渗液、 氯化钾等药物的外渗,血管收缩药渗漏引 起的组织损伤,采用654-2或酚妥拉明湿敷 效果好。
17
封闭疗法
酚妥拉明是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可直接 对抗应用多巴胺外渗,所致的缺氧缺血性 改变,促使病变皮肤尽快恢复供血供氧,减少 局部皮肤坏死的发生.
12
应用局麻药
在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外敷1%地卡因和皮下 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从而防止渗漏 .
1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 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 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 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 理。
盐酸多巴胺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 与肾上腺素相似,口服易在肠和肝脏破坏, 不能达到有效血浓度。
临床用于各种类型的休克,尤其适用于休 克伴有心收缩力减弱,肾功能不全者。
1
渗漏
2
多巴胺从血管渗漏到组织中造成毛细血管 收缩,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坏死,早期处理 不当,就会造成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
8
感染因素和静脉炎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 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 高。
9
避免机械性损伤
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首先要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妥善 固定针头,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 对血管壁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 刺次数,减轻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从而减少了静脉渗漏的发生 ,
5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 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所引起的Ⅰ型变 态反应 。
6
物理因素
如环境温度,溶液中可溶性微粒的危害, 输入液体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 静脉管径、舒张状态是否相符,不锈钢针 头对血管的刺激。
7
血管因素
选择血管不当,局部血管的舒张状态、营 养状态差导致渗漏。
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相隔3~4小时将多巴胺液 体由另一通道上的其它液体交换滴入,这样可以 减少对一侧血管的刺激。
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若发生渗漏及 时处理。
14
渗漏的治疗
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 液部位并采用积极治疗措施 。
15Βιβλιοθήκη 热敷渗漏损伤发生早且范围小者,可行局部热 敷,促进液体的吸收,可用湿热毛巾,温 度不宜超过5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