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教案(本科)

《普通心理学》教案(本科)

《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发展情况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主要流派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吗?是不是学了心理学就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吗?2、为什么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3、为什么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学生上课时,当看到教师的长相,听到教师的声音,这是感觉和知觉的发生。

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并记住、对教师提问的思考,则是记忆和思维。

当教师动之以情,讲到幽默之处,引发学生会心的笑声,这是情绪情感的外露。

学生能够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仍坚持听课,这是意志的表现。

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注意的分配。

对于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未经认真思考就急于回答,有的则深思熟虑后才回答,这是不同气质的表现。

有的学生认真、勤奋、用功,有的则粗心、浮躁、马虎,这是性格的表现等等。

以上是心理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要学习并研究一门学科,首先必须从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入手。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一)、从心理的动态维度上划分,可以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总是离不开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的参与—注意。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过程:认识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

比如有的事情让我们满意、愉快,有的气愤、厌恶。

意志过程: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上划分,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是指个体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当我们清醒时,绝大多数心理现象属于意识范畴。

例,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对象、方法和达到的记忆效果。

而且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

人不仅能够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周围关系的意识),在上例中,对记忆目的、对象的觉知属客体意识,而对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的觉知,属于自我意识。

2、无意识:未被个体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例“做梦”是无意识现象,虽其内容可能被我们觉知,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觉知不到的,也不能进行自觉调控的。

还有我们习惯性、自动化了的行为和幼年时记住了一些游戏和儿歌,都属于无意识。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认知过程心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理意志过程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需要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是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进行科学的描述、测定和分析,揭示心理活动的实质和规律,科学的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行为,为人类生活服务。

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例,通过测量揭示了人类遗忘规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记得又快又牢,进一步提出有利于记忆的方法。

2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找出原因,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

人最了解自己,也最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什么,但不了解自己怎么想。

3指导实践应用。

比如根据智力、性格、气质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了解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就业提供依据。

还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和行为状况,预测他将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为什么呢?二、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三、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

能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

但周期性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易减少。

2、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

例如,要了解12——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对这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

3、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的研究。

如我国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

联系教材的内容第10页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谈话法4、测验法5、问卷调查法板书: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第二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原则及方法一、心理学的性质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三、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的预测未来发展,为什么心理学家的谎言如此神奇?一、科学解释心理现象,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1、具备教书育人的素养2、提高未来教育、教学工作质量3、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4、为做好家长作准备等。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心理学”这个词“pslcholog”起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phyche”(灵魂)和“logos”(学说),意指研究灵魂的学问。

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者也提过“灵魂”、“心”、“思”、“情”、“意”、“神”等词语,其中就有心理的含义。

由于古代心理学思想一直是哲学的一部分,可以说心理学具有和哲学同样悠久的历史。

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心理学与其它科学相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它虽然有长远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但由于社会的需要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初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只局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几个国家的极少数心理学家。

到1980年以后,世界上有10000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每年发表30000篇心理学文献。

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

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心理学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

二、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中派别林立。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是创始人,著名代表人物是铁钦纳,19世纪产生于德国,20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意识经验的分析,他把意识(见6页)分为感觉、意向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向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它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人。

机能主义也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

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结构,机能注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机能主义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

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而内省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4、格式塔心理学: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于1912年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完形”。

它认为心理活动不是简单地由几个元素构成,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地一些反应堆积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于各个部分和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5、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轶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

主要根据精神病的临床经验,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和欲望。

欲望和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三者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导致精神病。

6、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

创始人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张应该研究人类的潜能,通过改善环境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7、认知心理学,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

皮亚杰学派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运用的过程。

三、心理学的体系:1、心理学的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板书:第三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具备教书育人的素养二、提高未来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三、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四、为作好家长做准备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三、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作业: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是什么?3、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4、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什么?主要参考书:《心理学》卢家楣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理学》阳红等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后记: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教学目的:主要使学生了解心理的本质和脑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脑与心理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课时:4教学过程:第一节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其间也充满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机械唯物论和辨证唯物论之间的斗争。

在最早的时候,人们把心理现象和灵魂联系起来,把心理看作为灵魂。

在古代,人们把心理活动与人的心脏活动联系在一起。

认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

随着解剖学、生理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不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人的大脑。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

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自然基础,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则,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时留下痕迹的过程。

无机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最低级的反映。

如铁在水里生锈,金刚石在玻璃上划痕等。

随着生命物质的出现,感应性是较高级的反映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