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判断改错5﹡2′)
①人的心理现象,就是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其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②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③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

心理学家采用多种研究途径来研究心理现象,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所谓的三角印证原则,即多种方法下得出的相同结论才是可靠的。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文化研究法、档案研究法,等等。

观察法:优点在于不需要被观察者合作;被观察的行为是自然的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又直接意义。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优点在于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可以迅速、省时、省力地获取精确的资料。

可以检验、便于对比。

缺点在于实验过程复杂,干扰因素难以完全控制,人为的实验室环境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测验法:优点在于能够对心理现象进行方便的、迅速的、全面的、量化的分析,可以方便地
所谓注意,就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对心理活动对象与范围的选定)和集中性(心理活动对一定范围对象的反映强度)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按照注意指向和集中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付出与否的差异: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还是内部: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皮肤觉
(一)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进行: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
(1)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知识、可言传、学得快忘得快、易修正
(2)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不可言传、学得快忘得慢、不易修正
(三)根据再认或回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四)根据记忆时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及信息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二)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是否了解其意义: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P8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借助于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根本属性。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求(指个体对那些为维护自己的生命及延续其后代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和社会性需求(指认对劳动、娱乐、交往、求知、成就和社会赞许的欲求,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二)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指向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或人类社会中的物质产品,通过获得这些物质来满足需要)和精神需要(指个体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
一是需要,为内在条件;二是诱因,为外在条件。

(一)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二)根据兴趣持续的时间:(1)短暂兴趣:指偶尔或一时为某种事物或活动所吸引,随着某种事物或活动而消失;(2)稳定兴趣:指对某种事物具有持久的喜爱,不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三)根据兴趣发展的水平和深刻性:(1)有趣:指被一时的新异现象所吸引,从而对它们所产生的兴趣,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的特点;(2)乐趣:指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兴趣,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的特点;(3)志趣:指与远大的志向相联系的兴趣,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有着各个侧面,并形成一个性格特征系统。

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对现实态度上的性格特征
⑴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集体主义、富有同情心、诚实;个人主义、无情、虚伪)
⑵对生活、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乐观或悲观、朝气与堕落、勤奋与堕落、认真与马虎)
⑶对自己的态度(谦逊或自满、开朗或羞怯、胸怀坦荡或心胸狭窄)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⑴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独立性与被暗示性、目的性与盲目性、组织性、无纪律的散漫性)
⑵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主动性或被动性、自制力或缺乏自制力、冲动性)
⑶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镇定、果断、献身精神;惊慌、怯懦、贪生怕死)
⑷对已做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⑴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高涨、鲜明、精力充沛与情绪安宁、冷漠)
⑵情绪的稳定性、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忽冷忽热、热情持续时间短与始终高涨的情绪)
⑶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处于精神饱满、愉快的情绪中;经常处于郁闷的环境中)(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⑴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与主动观察)
⑵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的差异,标志着人与人之间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差异)
⑶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主动想象和被动想象之分)
)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

这种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现象。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测量人感受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感受性分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相对应的感觉阈限也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对这个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即绝对感受性。

能觉察出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
表示刺激变化量,I表示基础量,K是常数。

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其中,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对于
产生影响的记忆,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
辐合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高级的认知活动。

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2)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3)心理的主观性;(4)心理的能动性
总之,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人在实践中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在日新月异地

位置
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有所增强、中学生创造性想象的水平明显提高
⑴积极参加实践。

,扩大知识经验,丰富表象储备;
⑵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⑶进行多种想象力的训练;
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两性爱情的萌芽、情绪和情感的掩饰现象、情绪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发展
认识角度转变法、情境转变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
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确定目的性、克服困难的特征。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
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各级
重视早期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加强实践活动、坚持因材施教、重视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指导学
联系、区别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3)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4)有效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5)加强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预先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