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校教学专题研究方案高陵镇中心小学2011.3.25一、课题的提出1、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思想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
如何打破课堂中预定性、给定性、系统性、单一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的探求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彻底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诗意,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理想课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践背景2005年我校在新教育实验的感召下,2006年5月,我校申报了“乡镇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为了促进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课题的实施和推进纳入整个乡镇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 在课程实施的第一阶段中,我们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同伴互助,校际联动、区域协作,调整学区小学与中心小学的教师结构,广泛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全镇教师专业成长,对乡镇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的深入的,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新教育实验带给我们的改变。
2008-2009年提出了追求课堂效益,构建理想课堂的初步想法,这期间正好赶上全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在教体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我校教师在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理想课堂,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一)概念界定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课堂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指标。
我们首先和教师算了一笔帐。
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大约五、六小时,其中有近五个小时的时间要在课堂上度过,也可以说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学生这么美好的童年要与我们共度,我们用什么样的课堂来迎接他们呢?我们应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和能力等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1、国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
它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全体学生进步发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2、新教育思想:目前新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新教育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3、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
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4、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
其观念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对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要求,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研究的知识背景,以有效教学的理念为研究的行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培训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般规律,概括提高教学效益的一般方法。
落实“六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坚持“五还”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黑板还给学生、把展示还给学生、把课堂上的作业权还给学生。
体现“三性”即课堂的真实性、兴奋性和有效性。
(一)通过有效教学研究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的理想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追求。
(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整体目标1、课堂教学目标策略研究。
探索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标。
2、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策略研究。
优化教法,指导学法,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
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的教学内容与开放的教学形式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
4、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
关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
通过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基本技能、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等拓展研究,探索相关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
(二)学科研究内容语文: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研究数学:发挥“错题”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科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品德:课前资料搜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英语:英语学困生口语障碍及对策研究五、研究的实施策略(一)教师素质推进策略课堂是由教师引起的,教师对课堂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有效教学的实施都靠教师来实现,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成效,所以我校实施有效教学首先从提升教师的素质抓起。
1、加强校本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以新课程理念学习为重点,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重视加强对新经验的学习,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价值观。
2、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使之规范化、常规化,分语、数、英、品德科学科四个教研组进行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日活动,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讨中解决问题,服务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继续推进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
3、倡导教师认真撰写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手册。
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每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法,借助教师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4、实施骨干带动,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
学校将选择一些有事业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积极为他们创造好的成长条件,加快他们的发展,培养一批名师,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二)评价改革导向策略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行走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分数结果评价,重视过程形成型发展评价,关注师生全方面的发展。
1、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建立教师“有效教学,构建理想课堂”主题档案袋,收集教师个人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案、案例、反思随笔等。
同时,把教师的行动研究纳入教师发展性教育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中。
2、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结合“六度”理念,修订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重新设计课时教案格式,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把构建“有效教学”落实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生成中,落实在教学的反思随想中。
3、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运用“六度”理念,结合家长资源,联系学生生活,构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案,让评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评价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每一天,每一刻,伴随着学生成长。
(三)教学实践策略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在各个环节上实现有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课堂教学基本过程:①课前预习:要加强对预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预习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
任课教师要设计“预习提纲”或“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②精讲精练:授课必须体现精讲精练,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理解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基本不讲。
一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③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①教师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出示课堂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辅导,重点是后进生和中下游学生。
②教师讲授:师生、生生互动,重点难点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共享。
要求:把握切入点、时机、关键,解决重点、难点,不就事论事,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讲在当讲处、讲在点子上、导在引发时。
③检测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有的放矢的选择课后练习题或同步训练中的典型题目,由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主完成。
④总结反馈布置作业。
教师对训练题总结反馈。
布置作业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设计三种题型:简单题、一般题、探究思考题。
3、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与课改的要求相适应①教师的备课重在文本研读,重在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的教学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和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②学生的作业与练习必须符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具有层次性,坚持少而精。
③教师不得拖堂占用课间时间,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课间休息,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准备。